公共基础文化常识

2022-06-11 综合 86阅读 投稿:落霞飞

1.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知识属于文化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地理、政治等三门中学课程的基本技能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扩展资料

历史课程能力要求:

1、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依据历史事实比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

2、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

地理课程能力要求:

1、结合地图了解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以及有关地理的重大时事。

2、了解我国地理概况、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政治课程能力要求:

1、再认或再现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恰当使用哲学、经济、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化综合

2.《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复习重点是什么,该怎样复习呢

关于公共基础知识这个科目的考试,2001年以前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直把《公共基础知识》作为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之一。2001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对考试科目和考核内容作了调整,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独立一科的考试内容,而增加了申论,同时,将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压缩作为常识判断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加以考察。

因此,备考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们认为不需要专门购买《公共基础知识》的教材,而应主要以法律知识,尤其是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知识。2005年和2006年大纲明确强调该部分主要测查考生法律知识的运用。

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则不尽相同。有的省份也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独立的一科,如云南2006年,河北省2006年、湖南2006年、河南2006年等,都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行政能力测试的一部分。其中,云南、河北等省和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一致,将这部分内容以常识判断的形式作为行政能力测试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考核。而湖南省除了在判断推理部分考常识判断,还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考核;

有的省份还继续将《公共基础知识》作为独立的一科加以考核,如江苏省2006年。把公共科目列为笔试单独一科的省份,考试模式也不相同,基本上趋于标准化测试,即全部为客观性试题,用计算机阅卷;但仍有一些省份采取传统的测试方式,即考试题型分为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两部分。

2、2006年江苏省《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考查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但是题目灵活性大大增强,题型变化大。

在考试内容方面,考点只作了微调,在“公文写作与处理”部分,把“党政机关公文概述”改为“党政机关公文规范”,突出了机关公文的规范性考察;在“其他知识”部分,特别增加了“中国文化常识”,这意味着考生要提高人文素养。

在考试题型方面,2006年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纠错题、简答题、公文实务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阅读理解题和材料概括题等形式。在上述形式中选择4-6种,既有客观性试题,又有主观性试题。而2005年只有选择题、公文实务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和材料处理题,基本没有主观性试题。新《大纲》新增了“判断题”、“简答题”、“阅读理解题”、“纠错题”等,同时把“材料处理题”改为“材料概括题”,把“选择题”细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题型的多种可选择性和主客观试题相结合,加大了考生对该科目把握的难度,考生特别要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知识》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主观性试题,总题量有可能减少,但难度会上调,这对考生在答题速度和准确性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公共基础知识》考查的灵活性加大后,在十几种题型中选择4到6种,这给广大考生复习又加大了工作量。

值得C类职位考生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大纲》规定C类卷只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两科,但从以往“省考”情况看,《公共基础知识》后半部分往往是与公文文种结合的“小申论”考察。申论考试的出题角度可能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针对性,更趋于接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

同时,在大纲的第四部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近期党的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一块,广大考生要注意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内容。但只要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大纲要求好好掌握知识体系,就能在考试中运筹帷幄。

3.文化基础知识有哪些

楼主你好! 文化基础知识,考什么?很难回答你的,什么类型的知识都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比如说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导游的、文艺的等等,都有它“文化基础知识”。

你的看看你公司那些出题目的人,它对什么比较在行,他总不可能出些他都不懂的题目吧。 给你找了这个,你参考一下: 文化基础知识: (1)文化的概念、特性;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流行文化的概念、特性,流行文化的分析方法。 (3)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知识产权主要指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对你有帮助,祝你天天快乐。

4.关于文明的知识

交谈时。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礼仪,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

站立时不要歪脖、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

女性应两膝并拢、卫生、挖耳屎。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

3: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会给人心不在焉。

如日常使用的“请”、“请”,面带微笑,自然摆臂、饭后勤刷牙,若满脸污垢。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哈欠连天。

否则,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所以,经常洗头又洗澡、自然。 4、起姿,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但不要过大,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一般不超过肩宽。

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谢谢”、“对不起”、“再见”、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尊重他人。 2、用语,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2、积极主动、自觉自愿,肩放松。 (三)仪态举止 1. 谈话姿势,眼睛平视,面带笑容。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比如剔牙齿,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双肩放松。

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 1。

2、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声音大小要适宜、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一,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收颁、抬头,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在正式场合,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掏鼻孔,挺胸、收腹、看书看报、面带倦容,首先 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

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礼貌待人、表里如一。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语调要平和沉稳,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对照,自我反省、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它既要自然得体、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修指甲,讲究梳理勤更衣,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不仅不雅观,服饰多华贵,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站立时: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是一种静态的美。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

5.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岗

《公共基础》按照岗位要求为五类。

综合类、专技类、教育类、卫生类、文化类。1、综合类:包括法律、政治、历史、经济、管理、时事、公文及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2、专技类:包括法律、政治、历史、经济、管理、时事、科技及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数学、计算机、逻辑等理工科常识;3、教育类:包括法律、政治、历史、经济、管理、时事及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相关知识;4、卫生类:包括法律、政治、历史、经济、管理、时事、科技及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和卫生法规;5、文化类:包括法律、政治、历史、经济、管理、时事、人文及阅读理解等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文化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