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2.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3.请告诉我《兰亭集序》关于序的文学常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4.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 修辞 修辞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a) 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b) 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 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意动用法。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意动用法。4.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5.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6.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7.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仰观宇宙之大。形容词作谓语。
一词多义 (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
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 (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
例:亦犹今之视昔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成语 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
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5.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4.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8.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a) 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意动用法。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意动用法。4.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5.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6.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7.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仰观宇宙之大。形容词作谓语。
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
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八)犹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
例:亦犹今之视昔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成语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岭:山。
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6.兰亭集序全文知识梳理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建议你去搜一下《兰亭序》的内容简介,这样就清楚了。
7.谈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美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
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
课本中称兰亭序是翩若惊鸿婉若蛟龙 其所具有的艺术和文学价值为后世所敬仰。《兰亭序》章法、结构、笔法都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系羲之酒酣耳热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序》行书帖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