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文化常识

2022-11-03 综合 86阅读 投稿:暗夜瞳

1.唐宋文化文学常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王昌龄,岑参,崔颢

3、陈鸿的《长恨歌传》,无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

4、"颠张醉素"

5、吴带当风、疏体

6、刘知几

7、诗余,曲子词

8、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中调,长调;婉约词,豪放词

9、韩愈、柳宗元

1、语不惊人死不休

2、天然去雕饰

3、一吟双泪流

4、妙手偶得之

5、云生结海楼

6、今月曾经照古人

7、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示儿)、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过零丁洋)、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岳飞(字鹏举,满江红)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白居易《长恨歌》的世俗文化心态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3.白居易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艺术特色 本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一方面对李杨的荒淫生活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受情悲剧及彼此之间的诚笃赋予很大同情,贯穿了爱情悲剧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人物i之间的绵绵长恨。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有极浓的抒情色彩,叙事性与抒情性统一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故事首尾完整情节跌宕起伏而此诗在材料处理方面裁剪得当详略适宜。

同时,这首诗又充分发挥抒情诗回还往复的特点,反复抒写他们时时处处不尽的缠绵悱恻之情。 其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此事前半部分是写实和揭露,多为现实主义深刻描绘。后半部分是虚写,为浪墁主义夸张想象。

再次,刻画人物生动细腻。此诗以情节推移为线索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生动刻画人物外貌并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着力描写男女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感情,使人物形象大放光彩,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

唐玄宗重色误国,杨玉环的悲情及三军将士的愤慨之情。 还有,叙事、写景、抒情高度融合,对偶、顶真、比愉、夸张各种手法相得益彰。

既使是写景状物也多是融情入景,重在写人物心理感受,故诗中虽对肖象描写极少但生动形象。 最后,本诗语言华丽,富于色彩。

清丽的比喻和工整的对仗不用藻饰,自然天成。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

把环境、时节、心情都描绘的使人身临其境。

5.简述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 :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6.《长恨歌》艺术成就及特色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

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

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7.白居易《长恨歌》的世俗文化心态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长恨歌文化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