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文化常识的地理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
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
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00我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00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1]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40′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北纬3度51分00秒,东经112度17分09秒)(英语:Lidi Ansha或Lydi Shoal)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系统,和西方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天文学系统继承了中国哲学系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举个例子,大熊座在中国的天文学中由北斗,文昌,三台三个星官构成。北斗都很熟悉,不多赘述了;文昌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文曲星,掌管科举考试的天体;三台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科举考试的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完全不同于西方天文学天上都是神明,和人间无关。我个人喜欢使用中国天文学来对莫颗星命名,因为它很有文化内涵而且比较容易记。
但是中国天文学这套体系也制约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比如日月食,根据立法预报它应该有啊,但是没有发生。如果在西方,恐怕是要对历法进行修正了。在中国呢,群臣向皇帝叩首,恭喜皇帝的大恩大德感动了上苍(即使姚崇也干过这样的事)。
3.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的综合性学习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分类,各家学派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有物质与精神两分法;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分法;还有物质、社会、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这些划分尽管层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类创造文化的发展进程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划分的,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学习研究。中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应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来划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因此,教学时应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再探讨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将课文中零散的知识归类成系统,建立知识链条。二是教师们在传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三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打开思路,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地如蛋黄、天如蛋白( 浑天说)。
5.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6.古代也分方位,古代的八个方位是什么
古代的八个方位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今泛指各个方向,如四面八方。一、出处:出自《逸周书·卷四·武寤解》:“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
二、出处释义:武王赫然奋发威烈,八方诸侯全都发兵响应。高高的城墙若平地,殷商百姓归服如化。
扩展资料古代八方的概念由八卦衍生而来。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
八卦各代表自然界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们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风、东南)、震(雷、东)、坎(水、北)、离(火、南)、艮(山、东北)、兑(泽、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方。
7.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8.古代地理常识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
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
纪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9.古代如何确定方位
四兽 在古代神话中,苍龙(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合称为“四神兽”。古人将它们与地理方位一一相配,称作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班固《白虎通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和街道桥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如长安、金陵的北门都叫做玄武门。
五行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汉代人将五行与地理方位联系了起来。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阴阳 阴阳是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说文》解释“阴”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如贵阳就是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
八卦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图形符号。八卦排列顺序一般是:乾、坤、震、巽、坎、闻、艮、兑。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震代表东方,闻代表南方,兑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为“四正”;巽代表东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东北方,此为“四隅”。
数字 数字与五行相配合也可表示地理方位。如扬雄《太玄》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与六共宗(居北方),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三与八成友(居北方),四与九同道(居西方),五与十共守(居中央)。”
天干地支 古人还把天干和五行结合起来表示地理方位,流传的口诀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炎,中央戊己土。地球的经线又叫“子午线”。追本溯源,这与古人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有关。史载,王莽时曾开辟一条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叫作“子午道”。颜师古解释说:“子,北方;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口。”另外,卯表示东方,因卯时是日出东方之时;酉表示西方,因酉时是日落西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