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士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啊
博士在古文中是一种官名。
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
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扩展资料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
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
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
2.博士生该不该被要求背论语
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5日在江苏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高端科技报告会上,这位机械专家向大家诠释了如何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1997年起,他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现代快报》11月16日报道)
这个新闻,在一些论坛被热议。有人对杨先生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搬出了美国的教育模式:“难道西方大学要背《圣经》?”“美国人没有论语也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书读多了的人总是离现实太远。”另外一种声音认为,“熟读论语这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做人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了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
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个性,导师培养研究生总是依据个人的理想模式来安排具体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否认导师的这个权利,我想,就不要轻易对杨先生的这个做法口诛笔伐。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教育方法更忌讳千篇一律。真正的博导,除了是一流的学者外,还应是个合格的教育家。工科出身的杨先生要求工科的博士生背诵中国的典籍,未必像某些人担忧的那样给学生灌输思想毒素和没落的东西,而是本着以人文化治学子的初衷,让工科博士的骨髓里有基本的人文的因子,以免博士变成“窄士”,在学术的小圈子里坐井观天。
现在的博士不缺专业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知识没文化,不是大学生的专利,同样是包括博士生在内的普遍现象。推崇知识没有错,忽视文化却大不该。有些人误将知识等同于文化,拔高了知识,矮化了文化,这是特殊“知识文盲”的典型表征。这种“文盲”,将形而下的知识混同于形而上的文化,这种主张如变成真理,知识很快将成为骨瘦如柴的一个病态儿童。道理很简单,离开的文化的滋养,知识的功用将大打折扣。譬如,有人声称“俺看会背宪法才是正路子”。宪法是当下的实用知识之一,会背宪法当然很好,问题在于,一个只会背诵宪法而不懂本民族文化的人,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吗?美国人对圣经的敬畏和尊重,是当代美国继承欧洲文化的例证,也是美国继往开来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的博士生教育,既要立足科学前沿,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润。知识无国界,文化有疆域。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怕也行之不远。给博士生补文化课,乃至以强迫的手段补这个课,可以看作一种无奈的选择。对这些博士生来说,辛苦一个月,受益几十年,应该非常划算。
3.传统文化小知识有哪些
传统文化小知识有哪些
农历节日 记录了很多传统 比如九月九日登高 牛郎织女的七夕节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拜访亲戚塞红包 祭祀祖宗
建筑方面 飞檐走壁 坐北朝南 顺龙脉 对天象的讲究 北方红黄相映 南方淡漠水色
玩物方面 也记录了传统 比如斗蟋蟀 打麻将 茶馆 武馆 舞龙舞狮 扭秧歌 陶器
服饰方面 如意 玉器 金银 肚兜 开锁 刺绣
道德方面 女子忠贞 三从四德 男子君臣父子
文化方面 考试制度
哎呀 太多了 要好好珍惜。..
4.知识和文化有区别没
有文化不代表有知识,有知识也不能代表有文化!读到博士的人只能叫有知识,如果他对人情世故,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很不得体,那就是已有知识没文化的博士!知识只是一种技能,但是文化是一个人的综合内涵,有文化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学问知识!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通俗的讲就是现在人们从小学到大学里所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自然、科技、人文的认识。
文化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