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2.科举的知识
你好: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改为八股文),废除于清(清光绪年间废除).
另附上关于科举考试的分类(清朝时期的):
科举考试:
1.童子试:
① 县试(需要5人保举,其中4百姓,1秀才)(由县令出题主考)
② 府试(需要6人保举,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题主考)
③ 院试(由中央派来的学政出题主考)
(全部通过获得“生员”称号,俗称“秀才”)
2.正试:
① 乡试(乡试第一获得“解元”称号,其余获得“举人”称号)
② 会试(会试第一获得“会元”称号,其余获得“贡士”称号(俗称“贡生”))
③ 殿试(殿试第一获得“状元”称号,第二获得“榜眼”称号,第三获得“探花”称号。此三名合称“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称“二甲”)
(只有获得“秀才”称号后才有资格参加正试)
3.戏子、罪犯、丁忧(父母死亡三年之内的人)不得参加考试
父为主考官的也不得参加考试
4.同时拿到“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不超过5个
楼上的大虾说得很全了,佩服佩服.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新颖的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这是你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媛这次儿童画展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有关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立春雨水 惊蜇春至 谷雨清明B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C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D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3、把下面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的序号填入恰当的格子里。A 拜 B 擢 C 迁 D 左迁 E 谪 F 除 G 罢授予官职: 提升官职:调动官职: 降职贬官:罢免官职:4、下列各句的地名,对照今天的称呼,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南宋都城临安处境危急④李小二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A 杭州、江阴、镇江、洛阳B 南京、苏州、江阴、开封C 南京、苏州、杭州、开封D 杭州、苏州、镇江、洛阳5、根据古代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选出对各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进正式学校)B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中举人)C 今诸生学于太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D 又嘱学使俾人邑庠(县学)6、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
这个传统节令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 中秋 B 七夕 C 清明 D 重阳7、下面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麻烦别人 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 ④请人批评A 打扰 斧正 指教 包涵B 劳驾 打扰 赐教 斧正C 打扰 斧正 包涵 指教D 包涵 打扰 赐教 斧正8、季节说明不当的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B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夏雨)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秋雨)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冬雨)二、填空题:1、古诗文中常提到的“岁寒三友”,它们是--- 、---- 、--- ;“花中四君子”指 ___、_、_ 、______。
2、古诗文中“汗青”指---- ,“桑梓”指代--- ,“须眉”指代 ---,“巾帼”指代 ----, "布衣”指代------- 。3、古时以“泰山”喻 ----- ,以“伉俪”喻------- 。
4、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___ 、___ 、_ ;“七略四库”中的“四库”是指 ___、___ 、___ 、____ 。5、“文房四宝”是对___ 、___ 、___ 、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古代___音乐中的“五音”(五声)是___、___ 、___ 、______、______。
6、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__ 、___ 、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7、“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 、南岳___,西岳 ___、北岳恒___,中岳 ___。8、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书”,即 ___、___ 、___、__ 、转注、假借。
9、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 、___ 、_____、_____、草书、行书。10、文言中的“江”一般专指 ___,“河”专指___ 。
11、文言中山之 ___、水之___ 称“阳”;山之___ 、水之 ___称“阴”。据此,请解释:衡阳_________,淮阴:_______。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___,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 ___和 ___;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___,第一名则称为 ___;中秀才则称 ___。13、下列文集命名方式分别是什么:①《范文正公文集》___ ;②《稼秆长短句》___ ;③《柳河东集》___ ;④《王右丞集》 ___ ;⑤《昌黎先生集》___ ;⑥《聊斋志异》______。
1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化常识。①同窗:___ ②妯娌: ___③落第:___ ④可汗: ___⑤子曰诗云: ⑥同案:_________1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中“内”是指长城的____方。16、古语中“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为_______;“玉帛”为_________。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骚人”是指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______首诗。
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三个部分,常运用____、____、____、三种表现手法。19、在我国神话传说中,_____开天辟地;______炼石补天;_______衔石填海;______发明八卦。
20、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____国______、____国_____、_____国______。21、“吴越”今指_____一带,“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今指______一带。
22、名胜古迹中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①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②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③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23、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______和________。
24、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____ _》、《__ ____》、《________》、《。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常识
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在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荐举任官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
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唐初科举分两种:①常科,岁考一次;②制科,由皇帝主持,按形势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宋朝科举沿唐之旧,更为完备。其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策。考试内容从神宗起改以经义为主。
明代科举仅进士一科。为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控制思想文化,明据元代科举命题取自朱熹《四书集注》之法,规定试卷应“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学观点指导作文。同时规定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
以经义八股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无遗。清初即有大臣建议改革,但清统治者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将科举考试作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满人、汉人两榜录取以优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终于迫使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行之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5.明代科举考试考试内容
一、童生试:
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 「文童」。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
二、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 (又叫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多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也称「大比」。被录取的称 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中过南京的解元。乡试都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共分三 场,叫「正科」;如果遇到国家庆典,加科称「恩科」。
三、会试:
通过乡试以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的考试,或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
辰、戌、丑、未年会试,为正科;也有恩科,叫会试因科。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试」、「春
闱」。考中的当「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四、殿试:
会试录取的贡士,由皇帝亲自在宫廷大殿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其它赐进士出身的录取若干人。三甲录取的叫赐同进士出身。
五、朝考:
殿试录取的新科进士,需要应一次殿廷考试,由皇帝派大臣阅卷,依照成绩分别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设的教习馆研究,三年后举行「散馆」考试。优秀的,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的,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县。
六、武科考试:
考试的进阶步骤和文科的一样,考试内容分内、外场;外场考骑马射箭、走路射箭、立定射箭、拉弓、舞力枪拳剑、举重等武术击技;内场考默写「武经」。各阶段录取的都冠上一个武字,如武秀才、武举人、武状元、武进士等。
一般官位,除非皇帝特封外,都由考试而来。也有的是纳捐银两,不必考试而被特别受封的,这种官通常是候补的,或是从品的官。古代有钱人、考不上科举的,或者考到一半的秀才,捐个几千两银,买个官来 做做,也可追赠三代到祖父母,可说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古人认为有钱财功名,就是要光耀祖宗。光耀祖宗的方法,不外修宗谱、家庙和画官像,在每年重要的 节庆里,接受亲朋好友的夸赞和瞻拜。古代画官像,必须有官品、官衔的才能画,而且不能乱画品级,否则要定罪的。
明代的官阶:
文官分九品、四十二阶,武官分六品、三十阶,还有一些叫「不入流」,或称「未入流」的官阶,包括县典史、府检校、司吏目,训导长官、儒学正教谕、国子典馆及翰林院的「孔目」等。
另外,有进士资格的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七品官)贡士、举人(又称孝廉,相当于八品官)和秀才级的廪生、增生、附生、庠生、监生(京师国子监的学生)、贡生(京师贡院要推荐给朝廷的生员秀才),又在不入流之外,可说是培训中的公务员。
在封建时代,有个一官半职,不论大小,都足以光宗耀祖。七品知县,就有父母之称;权倾一时的将相 公侯,那就更不得了了,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读书应考,可上公卿,因此封建社会常说「万般皆 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尊重知识分子的文明社会,产生了许多的礼俗、礼教生活文化,官像画就是最典 型的代表。而依每个官家富豪文化艺术水平的不一样,也产生了多采多姿的官像风格。
6.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考哪些内容
隋唐以来,乡试(解试)与会试(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
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
到中宗神龙元年(705),科 举考试就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在唐中宗以前主要是指箴、铭、论、表之类,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才开始专用诗赋。
清殿试举人卷北宋初年,沿袭唐及五代旧制,科举考试时,主要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在变法中改革贡举,进士科停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为四场考试: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五道,第二场考《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考时务策三道。
南宋时期的进士科,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种。诗赋进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第二场论一首,第 三场策三道;经义进士,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第 二、第三场所考内容,与诗赋进士相同。
明朝的乡试、会试分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首,判五条,诏、浩、表各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五道。 考试题目和答题主 旨主要出自“四书”和“五经”之中。
试卷行文,是严格的八股文程式,并且答题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突破。清朝的科举考试,沿袭明朝的制度,其中也屡有变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 成为定制: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五经”文五篇,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清朝末年,因为时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科举考试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变更。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试改为:第一场考中国政 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
但是,仅仅实行了三年,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至于殿试的内容,北宋前期是赋、诗、论三题。
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为考 时务策一道。此后,元、明、清一直沿袭不改。
7.古代科举考试的题目什么样
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开始,《诗》、《书》、《周礼》、《礼记》、《易》、《春秋》、《孟子》、《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从隋唐就开始的诗赋等,历来都是科举考试基本上千年不变的。
类型上,主要是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再加上宋初以前的诗赋。 帖经:简单地说就是主考官任意选择经书中的一页,用两张纸覆盖左右两边的字,中间开一行,另裁纸为贴,帖盖数字,让考试者写出读出,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
策问:大部分涉及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吏治等方面的问题,命题形式和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 杂文:是以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让考生作文,类似今天的应用文写作。
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今天的读后感。 墨义:取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者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下一句,或要求对答注疏,类似今天的名字解释或简答题。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的八股文,这是明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固定文种。 题目从四书五经中出,诠释以程朱学派注解为准(这个最坑了),每段格式字数都有限制,具体可自行百度。
陈独秀以前考的秀才就是这个。 大体就是这样了。
最后说个有趣的,四书五经就这点东西,每年都要考,要是放在教育机构发达的现在,估计早被龙门、黄冈、新东方分析得体无完肤了。 那命题也不能重复啊,考官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出一些新奇的题目,甚至把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或者将几句内容互不关联的话凑在一起,将本来不当连的地方连起来,就像床前明月光,小人长戚戚一样。
这种题目叫截搭题,种类分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这估计考生都要哭了)、隔章搭。 记得咸丰年间有一道题目,君夫人阳货欲(别想歪了!说你呐!)。
8.新颖的文化常识题
文化常识题测试 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是你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媛这次儿童画展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有关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立春雨水 惊蜇春至 谷雨清明 B 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C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 D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3、把下面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的序号填入恰当的格子里。A 拜 B 擢 C 迁 D 左迁 E 谪 F 除 G 罢 授予官职: 提升官职:调动官职: 降职贬官:罢免官职:4、下列各句的地名,对照今天的称呼,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南宋都城临安处境危急 ④李小二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 A 杭州、江阴、镇江、洛阳 B 南京、苏州、江阴、开封 C 南京、苏州、杭州、开封 D 杭州、苏州、镇江、洛阳5、根据古代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选出对各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进正式学校) B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中举人) C 今诸生学于太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D 又嘱学使俾人邑庠(县学)6、下面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
这个传统节令是(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 中秋 B 七夕 C 清明 D 重阳7、下面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麻烦别人 ②请人改文 ③求人原谅 ④请人批评 A 打扰 斧正 指教 包涵 B 劳驾 打扰 赐教 斧正 C 打扰 斧正 包涵 指教 D 包涵 打扰 赐教 斧正8、季节说明不当的是( )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 B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夏雨) C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秋雨)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冬雨) 二、填空题:1、古诗文中常提到的“岁寒三友”,它们是--- 、---- 、--- ;“花中四君子”指 ___、_、_ 、______。
2、古诗文中“汗青”指---- ,“桑梓”指代--- ,“须眉”指代 ---,“巾帼”指代 ----, "布衣”指代------- 。3、古时以“泰山”喻 ----- ,以“伉俪”喻------- 。
4、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 、---- ,“五经”是指---- 、---- 、___ 、___ 、_ ;“七略四库”中的“四库”是指 ___、___ 、___ 、____ 。5、“文房四宝”是对___ 、___ 、___ 、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古代___音乐中的“五音”(五声)是___、___ 、___ 、______、______。
6、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__ 、___ 、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7、“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 、南岳___,西岳 ___、北岳恒___,中岳 ___。8、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书”,即 ___、___ 、___、__ 、转注、假借。
9、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 、___ 、_____、_____、草书、行书。10、文言中的“江”一般专指 ___,“河”专指___ 。
11、文言中山之 ___、水之___ 称“阳”;山之___ 、水之 ___称“阴”。据此,请解释:衡阳_________,淮阴:_______。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___,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 ___和 ___;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___,第一名则称为 ___;中秀才则称 ___。13、下列文集命名方式分别是什么:①《范文正公文集》___ ;②《稼秆长短句》___ ;③《柳河东集》___ ;④《王右丞集》 ___ ;⑤《昌黎先生集》___ ;⑥《聊斋志异》______。
1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化常识。①同窗:___ ②妯娌: ___ ③落第:___ ④可汗: ___ ⑤子曰诗云: ⑥同案:_________1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中“内”是指长城的____方。16、古语中“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为_______;“玉帛”为_________。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骚人”是指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______首诗。
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三个部分,常运用____、____、____、三种表现手法。19、在我国神话传说中,_____开天辟地;______炼石补天;_______衔石填海;______发明八卦。
20、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____国______、____国_____、_____国______。21、“吴越”今指_____一带,“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今指______一带。
22、名胜古迹中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①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 ②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③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23、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______和________。
24、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____ 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