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餐桌礼仪常识
1、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
2、用餐的礼仪:
先请客人中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3、用餐期间的礼仪:
进餐时不要打嗝,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4、给客人以及长辈夹菜礼仪:
最好用公筷,将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因为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5、遇到骨偷或者不吃的食物时:
如果吃到鱼头、鱼刺、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餐桌礼仪
2.家庭文化有哪些
《弟子规》说:“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这是中国几千年“天伦之乐”的和谐画卷。
而今天则刚好相反:不是晚辈恭敬长辈,而是父母“孝顺”儿女。原本长幼有序的人伦不知从何时起被打破、颠倒?——从家长对子女前所未有的溺爱开始,从饭桌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先恐后地给孩子碗里夹菜开始。
谁在家里最大?谁的碗里最满?所有人都在为谁服务——孩子! 这样的骄宠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优先得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是天生的权利,大家都围着我转是天经地义的,我想要怎样就怎样,不光是在家里,在任何地方都要以我为中心……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周围的家庭,是怎样的呢?现在是“儿子呼,应勿缓,孙子呼,应勿缓”。现在的孙子像爷爷,爷爷像孙子。
这就是长幼有序的颠倒啊!我们不会做爸爸了?我们不会做妈妈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父母呀!可怜在哪里呢?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更不知道家庭教育该教什么了?为什么不会了?没人教了,因为传统文化断了一百年啦! 三、由 “药家鑫案”反思家庭教育 药家鑫,一个学期就拿13份奖励,学业优秀的大三学生沦落为残暴的杀人凶手,是可恨?可悲?还是可怜?…… 可恨:恨其太自私、太残暴、没有责任心,把人撞倒了,不是施救,而是尖刀相待!两个家庭就这样毁了,更别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了! 可悲:悲其父亲的非常严厉,凡事都教育他做到最好。这“凡事”包括做人方面了吗?还是仅仅学习成绩和弹琴?教育,又是如何的教育?我们看看药家鑫的自述:“我从4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稍有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殴打。
学习不好时,父亲好几次把我关在地下室不让上来,我很多次都想过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人生希望。”可悲吗?作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幸福。
可是我们的孩子幸福吗?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其母亲的“宠溺有加”不也同样的可悲吗?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大三便拿出家里的10万元,又借了4万元,给他买红色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这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少年培福(德),中年积福(德),老年才能享福。”
而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培福(德),就开始透支福报,合符天道吗?《易经》中讲“厚德载物”,孩子有多厚的德行了,就让他载这么重的物!他能载得动吗?载不动了,人生不就翻车了吗? 由此,想到富二代胡斌杭州飙车案、官二代“我爸是李刚”,尊敬的父母们,您们是用心来爱孩子还是用钱来爱孩子? 再想到许多年前的清华才子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几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作为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同时,是否留意过他们的心灵成长? 2011年4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谁是造成孩子病态的元凶”,文中说:近些年,有关大学生自杀或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然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大学期间产生的,它往往是这些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年、童年期间接受到的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阮梅合著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出版,书中,作者用7年积淀的一个个带血带泪的案例告诉人们:孩子原本没有好坏和对错,之所以出现病态,成人错误的教育是重要原因。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父母呀!可怜在哪里呢?我们真的不会当爸爸不会当妈妈了,好可怜呀!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更不知道家庭教育该教什么了? 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教”字是怎么写的?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先教“孝”才学“文”呀!“孝”是什么,孝是人道第一步!人生就像一幢大楼,而孝道(德行)就是这幢大楼的地基。我们还没给孩子打地基(德行、孝道——做人)就开始建楼房(学知识,学技能),忙于装饰(兴趣班——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了。
没有地基的楼房能起多高呢? 父母们呀!该反省反省了:孩子有问题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们该拿什么来爱我们的孩子?爱孩子真的需要智慧的! 四、智慧来自哪里 1988年,巴黎会议,世界75位诺贝尔得主建议: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央党校83岁资深老教授任登第于2009年写了一本《大家都学弟子规》,书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伦理道德沦丧,一切向钱看,也是有目共睹的。
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生存发展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的自私自利性。
自私自利性是一切社会问题、一切腐败现象产生的总根源。
3.家庭文明礼仪有哪些
来到别人家
进门问声好
坐到沙发上
文静不乱动
主人倒杯茶
不忘说谢谢
他和你聊天
不能不说话
不能乱说话
抓准要紧事
尽量表达情
吃饭讲文明
做事懂礼仪
做个好孩子
他赞人人夸
待客礼仪歌
客人到我家
一路辛苦啦
我来接待他
热情最重要
客人送礼来
我可不能收
诚心来奉茶
举止要文雅
客人临走时
别忘说谢谢
最好送出门
欢迎他再来
4.家庭文化有哪些
《弟子规》说:“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这是中国几千年“天伦之乐”的和谐画卷。
而今天则刚好相反:不是晚辈恭敬长辈,而是父母“孝顺”儿女。原本长幼有序的人伦不知从何时起被打破、颠倒?——从家长对子女前所未有的溺爱开始,从饭桌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先恐后地给孩子碗里夹菜开始。
谁在家里最大?谁的碗里最满?所有人都在为谁服务——孩子! 这样的骄宠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优先得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是天生的权利,大家都围着我转是天经地义的,我想要怎样就怎样,不光是在家里,在任何地方都要以我为中心……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周围的家庭,是怎样的呢?现在是“儿子呼,应勿缓,孙子呼,应勿缓”。现在的孙子像爷爷,爷爷像孙子。
这就是长幼有序的颠倒啊!我们不会做爸爸了?我们不会做妈妈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父母呀!可怜在哪里呢?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更不知道家庭教育该教什么了?为什么不会了?没人教了,因为传统文化断了一百年啦! 三、由 “药家鑫案”反思家庭教育 药家鑫,一个学期就拿13份奖励,学业优秀的大三学生沦落为残暴的杀人凶手,是可恨?可悲?还是可怜?…… 可恨:恨其太自私、太残暴、没有责任心,把人撞倒了,不是施救,而是尖刀相待!两个家庭就这样毁了,更别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了! 可悲:悲其父亲的非常严厉,凡事都教育他做到最好。这“凡事”包括做人方面了吗?还是仅仅学习成绩和弹琴?教育,又是如何的教育?我们看看药家鑫的自述:“我从4岁起,就天天练钢琴,每天除了弹琴就是学习,稍有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殴打。
学习不好时,父亲好几次把我关在地下室不让上来,我很多次都想过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人生希望。”可悲吗?作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幸福。
可是我们的孩子幸福吗?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其母亲的“宠溺有加”不也同样的可悲吗?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母亲都会满足他,大三便拿出家里的10万元,又借了4万元,给他买红色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这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少年培福(德),中年积福(德),老年才能享福。”
而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培福(德),就开始透支福报,合符天道吗?《易经》中讲“厚德载物”,孩子有多厚的德行了,就让他载这么重的物!他能载得动吗?载不动了,人生不就翻车了吗? 由此,想到富二代胡斌杭州飙车案、官二代“我爸是李刚”,尊敬的父母们,您们是用心来爱孩子还是用钱来爱孩子? 再想到许多年前的清华才子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几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作为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同时,是否留意过他们的心灵成长? 2011年4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谁是造成孩子病态的元凶”,文中说:近些年,有关大学生自杀或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然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大学期间产生的,它往往是这些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年、童年期间接受到的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阮梅合著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出版,书中,作者用7年积淀的一个个带血带泪的案例告诉人们:孩子原本没有好坏和对错,之所以出现病态,成人错误的教育是重要原因。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父母呀!可怜在哪里呢?我们真的不会当爸爸不会当妈妈了,好可怜呀!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更不知道家庭教育该教什么了? 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教”字是怎么写的?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先教“孝”才学“文”呀!“孝”是什么,孝是人道第一步!人生就像一幢大楼,而孝道(德行)就是这幢大楼的地基。我们还没给孩子打地基(德行、孝道——做人)就开始建楼房(学知识,学技能),忙于装饰(兴趣班——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了。
没有地基的楼房能起多高呢? 父母们呀!该反省反省了:孩子有问题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们该拿什么来爱我们的孩子?爱孩子真的需要智慧的! 四、智慧来自哪里 1988年,巴黎会议,世界75位诺贝尔得主建议: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央党校83岁资深老教授任登第于2009年写了一本《大家都学弟子规》,书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伦理道德沦丧,一切向钱看,也是有目共睹的。
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生存发展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的自私自利性。
自私自利性是一切社会问题、一切腐败现象产生的总根源。
5.怎样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有人讲,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其中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家庭,他们和谐相处,荣辱与共,培养出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而一些纯粹的知识分子家庭却吵闹无常,对孩子的培养结果也不如人意。
很多没有什么文化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并不差于有知识的父母,他们能从自然的现象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半根火柴的故事。
点燃也能照亮整个屋子,世上没有无用的东西,任何人、任何东西都能发挥作用。难道这不是有文化的象征吗?不论知识层次,知识水平,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环境。
而家庭文化一定是建立在家庭价值观基础上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家庭的价值观指导家庭的行为。我们家的家庭价值观:做自己内心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追求人本真的东西。
在我看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在培养孩子问题上才能有了方向,才能明白培养的孩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不是学习上的尖子生活上的白吃,也不是智力高超为人冷酷的孩子,而是一个情感丰富、有思想、有能力、身心健康的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能些方面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刺激孩子,影响孩子的一生呢?第一、为孩子创造游戏的环境: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两三个月大的婴儿——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弄。
五、六个月——看见东西要抓,抓住了就往嘴里放;七、八个月——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地运动;九个月以后——会爬了会走了,动作更复杂了,忽立忽坐,忽爬这,忽爬那。三四岁——游戏动作更多了,游戏方法也不同了。
以前是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是抬来抬去;以前是把棒头敲敲以作声取乐,现要却当枪玩了;七八岁——身体强壮了,精神足了,知识丰富了,放风筝、踢毽子、斗蟋蟀、拍皮球都能玩了。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运动的设备,更让孩子有适宜的伙伴。
美国八九岁的儿童,就能打棒球,他偿歪戴球帽,肩了棍棒,在路上打球,打得很好。他们所接触的,所玩的都是很多打棒球的环境。
4岁孩子哭闹,给他的摇玲他就不哭了。有的家庭以为游戏是顽皮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大人一样,很好,常以“小大人”为自豪。
不知孩子在变成“小大人”之前一定要吵闹,但经种种压迫,孩子的天真烂漫、好动的心理、活泼的精神,渐渐消失于无形。孩子不玩冰就不知冰是冷的,看见孩子玩冰不是骂就是打,却不晓得利用冰雪这样的环境,反而把孩子关进家里,如果孩子哭闹,父母不说自己做的不对反而会说孩子不懂事。
父母总有一种偏见,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而错就应该受罚,这不是冤枉孩子吗?作父母的一定要为孩子预备适当的环境、充分的设备,使得孩子得着正当的游戏。 第二、科学的环境:给孩子一种科学的环境依据的是孩子好动的心理。
陈鹤琴说:当小孩子四五岁时,我们就可以给他木片、小钉、小锤,教小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椅子、小床、小飞机、小汽车,使他有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玩泥、玩沙都可以得到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
小孩子八九岁时,可玩玩水枪、弓箭,可用废弃的纸筒做电话,拿磁铁做各种游戏;再大一些的孩子教他们做电铃、收音机,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和技能和兴趣。第三、艺术的环境:音乐的环境和图画的环境。
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世界上的著名音乐大师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孩子要学音乐,也是要从小学起,大时学起来不容易了。通过音乐,听力在小时候容易培养的。
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图画的。父母要教孩子,给孩子创造可以随时画画的环境,不能往墙壁上画,就是墙壁上贴上纸,或挂上白板,桌子多备些纸张等,让孩子随时随处能表达自己的快乐,也许孩子将来真能变成画家。
第四、文明的环境:主是要有文明的行为举止。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不讲粗言、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
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爽直而不粗鲁,活泼而不轻佻,恭敬而不迂腐,轻松而不懒散,不出现让人家感到不舒服的举动。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更有助于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来明确,有了标准才能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第五、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人际交往不仅是为了寻求帮助,更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主要通过饭桌交谈、影视讨论、远足旅游、购物参观、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
此外,还有与亲戚、朋友、师长、同学等交往。积极的人际交往,基点在于互相尊重,具体表现为:礼貌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第六、劳动的环境:小孩子都有好动的,平时父母总是喜欢自己劳动而不愿意小孩子去帮助他们。起居饮食种利事情要为孩子代劳。
孩子小时当然要帮忙,渐渐孩子长大了,要使孩子。
6.怎样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有人讲,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其中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家庭,他们和谐相处,荣辱与共,培养出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优秀;而一些纯粹的知识分子家庭却吵闹无常,对孩子的培养结果也不如人意。
很多没有什么文化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并不差于有知识的父母,他们能从自然的现象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半根火柴的故事。
点燃也能照亮整个屋子,世上没有无用的东西,任何人、任何东西都能发挥作用。难道这不是有文化的象征吗?不论知识层次,知识水平,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环境。
而家庭文化一定是建立在家庭价值观基础上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家庭的价值观指导家庭的行为。我们家的家庭价值观:做自己内心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追求人本真的东西。
在我看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在培养孩子问题上才能有了方向,才能明白培养的孩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不是学习上的尖子生活上的白吃,也不是智力高超为人冷酷的孩子,而是一个情感丰富、有思想、有能力、身心健康的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能些方面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来刺激孩子,影响孩子的一生呢?第一、为孩子创造游戏的环境: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两三个月大的婴儿——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弄。
五、六个月——看见东西要抓,抓住了就往嘴里放;七、八个月——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地运动;九个月以后——会爬了会走了,动作更复杂了,忽立忽坐,忽爬这,忽爬那。三四岁——游戏动作更多了,游戏方法也不同了。
以前是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是抬来抬去;以前是把棒头敲敲以作声取乐,现要却当枪玩了;七八岁——身体强壮了,精神足了,知识丰富了,放风筝、踢毽子、斗蟋蟀、拍皮球都能玩了。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运动的设备,更让孩子有适宜的伙伴。
美国八九岁的儿童,就能打棒球,他偿歪戴球帽,肩了棍棒,在路上打球,打得很好。他们所接触的,所玩的都是很多打棒球的环境。
4岁孩子哭闹,给他的摇玲他就不哭了。有的家庭以为游戏是顽皮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大人一样,很好,常以“小大人”为自豪。
不知孩子在变成“小大人”之前一定要吵闹,但经种种压迫,孩子的天真烂漫、好动的心理、活泼的精神,渐渐消失于无形。孩子不玩冰就不知冰是冷的,看见孩子玩冰不是骂就是打,却不晓得利用冰雪这样的环境,反而把孩子关进家里,如果孩子哭闹,父母不说自己做的不对反而会说孩子不懂事。
父母总有一种偏见,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而错就应该受罚,这不是冤枉孩子吗?作父母的一定要为孩子预备适当的环境、充分的设备,使得孩子得着正当的游戏。 第二、科学的环境:给孩子一种科学的环境依据的是孩子好动的心理。
陈鹤琴说:当小孩子四五岁时,我们就可以给他木片、小钉、小锤,教小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椅子、小床、小飞机、小汽车,使他有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玩泥、玩沙都可以得到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
小孩子八九岁时,可玩玩水枪、弓箭,可用废弃的纸筒做电话,拿磁铁做各种游戏;再大一些的孩子教他们做电铃、收音机,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和技能和兴趣。第三、艺术的环境:音乐的环境和图画的环境。
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世界上的著名音乐大师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孩子要学音乐,也是要从小学起,大时学起来不容易了。通过音乐,听力在小时候容易培养的。
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图画的。父母要教孩子,给孩子创造可以随时画画的环境,不能往墙壁上画,就是墙壁上贴上纸,或挂上白板,桌子多备些纸张等,让孩子随时随处能表达自己的快乐,也许孩子将来真能变成画家。
第四、文明的环境:主是要有文明的行为举止。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不讲粗言、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
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爽直而不粗鲁,活泼而不轻佻,恭敬而不迂腐,轻松而不懒散,不出现让人家感到不舒服的举动。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更有助于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来明确,有了标准才能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第五、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人际交往不仅是为了寻求帮助,更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主要通过饭桌交谈、影视讨论、远足旅游、购物参观、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
此外,还有与亲戚、朋友、师长、同学等交往。积极的人际交往,基点在于互相尊重,具体表现为:礼貌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等等。
第六、劳动的环境:小孩子都有好动的,平时父母总是喜欢自己劳动而不愿意小孩子去帮助他们。起居饮食种利事情要为孩子代劳。
孩子小时当然要帮忙,渐渐孩子长大了,要使孩子。
7.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
一、差异的表现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中西家庭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合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三大特征。
但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或推动,我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巨大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1)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或小家庭呈上升趋势;(2)主干家庭(指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仍占有相当的比例;(3)家庭类型多样化:以核心家庭为主,其它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如隔代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也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
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主干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 2.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
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家永远是神圣的、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而家庭利益和家族利益紧密相连),而且往往合二为一。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团体占有比家庭重要得多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它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家庭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对两性制造不同的角色分配,即男性因其“有力”在家庭中是主导者,是经济顶梁柱;而女性天生“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
而且,“父权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一家之主是家庭里的男主人,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 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而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的角色需要,在家庭中,男女地位是平等,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
(2)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西方家庭中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同时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遵从家长的权威。
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友爱。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分男女长幼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
4.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却迥然不同: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其成长铺设康庄大道,且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而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培养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和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教育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彪炳的是生命与道德,十分重视生命、人伦。
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注重的则是知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启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
(3)教育方式不同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然而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
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如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对孩子的命令口语是“不”、“不能”、“不行”、“不要”、“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与此相反,西方家庭中父母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对子女的赞赏。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加强心灵沟通,关注孩子的心里需要。
二、差异的根源 1.社会结构的不同 中国社会结构的根基在家庭,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而重家庭生活,借伦理而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人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靠宗教(基督教)来统慑个人,凝聚社会,从而确立了个人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因而被称为“个人本位”的社会。
2.价值观念的差异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群体取向的价值系统。
在群体主义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和牺牲。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渗透入中国家庭关系之中。
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
如今,个人主义价值观己经渗透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
8.什么是家庭文化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文化是什么?龙应台在一篇同名散文里这样回答:“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
从事对外报道之初,笔者曾十分迷茫:“对外报道能做什么?”一位师长的话成了我的“开口奶”:“其实现在外界对中国仍缺乏了解,有很多可做的。”于是在后来的7年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寻找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题材。
一位资深的美国媒体人曾说:中国记者正坐在金子堆,随手一抓就是新闻。快速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发生着值得记录的事。对外报道就是把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说给外国人听。
不同于硬新闻的短兵相接,文化报道在对外报道中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
报纸的头版通常承载着读者觉得必须看的内容,如果不看心里就会觉得不安。而文化类稿件通常在报纸二版以后,读者通常认为不一定要看,因此文化类稿件更需要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力量。
题材上,对外报道的选题与对内报道有所不同。国内的热点话题未必是国外受众的兴趣点,如对内报道可以专访超女快男,但在海外受众的眼中,他们是陌生的,他们所关心的主要是海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