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古代文化常识的成语

2022-06-07 综合 86阅读 投稿:燕归空

1.蕴含传统文化的成语

蕴含传统文化的成语

儒家:仁者爱人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握手言和

化干戈为玉帛

得心应手

难以置信

内圣外王

轻而易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叹为观止

天壤之别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沐仁浴义

名正言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道家:随心所欲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吐故纳新

物极必反

相克相生

以静制动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

刚柔相济

以少胜多

上善若水

功成身退

瞬息万变

随遇而安

杀身成仁

周而复始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返朴归真

清静无为

少私寡欲

制名指实

约定俗成

动不舍静

佛家:立地成佛

四大皆空

大慈大悲

止恶修善

唯我独尊

世界大同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缘起性空

醍醐灌顶

无欲无求

大彻大悟

普渡众生

2.哪些成语中的细节可以触及文化常识

成语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1.韦编三绝: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要先将新鲜的青竹烤干,故称史书为“青史”。

3.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

4.雕虫小技: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

5.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一种筹码。

6.竹报平安: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

7.如丧考妣:考,父亲;妣,母亲。

8.伯仲之间: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9.造福桑梓:桑树和梓树,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树木。用以比喻家乡父老。

10.六合之内:古指天、地、东、西、南、北,泛指天下。

11.金瓯无缺:盛酒器皿,喻指国土。

12.司空见惯:古官名,掌管工程一类的官。

13.迁客骚人:旧指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14.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讲述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就称小说为稗官。

15.枉用三尺:三尺法的简称。古代用三尺长的竹简记载法律,故称法律为三尺法。

16.气冲牛斗:斗牛,指牵牛星和北斗星。

17.近在咫尺:咫尺,古代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

18.击筑悲歌:古乐器,形似筝。

19.孺子可教:孺子,儿童、后生。

20.及笄年华: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结发上簪,表示成年)。

21.守庙社稷:古谓土地神和谷神,多指国家。

22.斧钺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

23.暗度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关中、汉中间的交通要道。

24.文籍满腹:文章典籍,泛指学识。

25.六出纷飞:旧指雪花,因雪花为六角。

26.不差累黍: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

27.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

28.考绩黜陟:黜,贬退;陟,提升。

29.得陇望蜀:陇,古地名,约今甘肃东部;蜀,古地名,约今四川中西部。

30.结发夫妻:束发,指初成年。

3.文化知识的成语有哪些

表示“文化知识”的成语有:粗俗之辈、识字知书、识文断字、读书种子、不识之无。

1、粗俗之辈【拼音】 cū sú zhī bèi【解释】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举例造句】 别跟他这种粗俗之辈一般见识。

2、识字知书【拼音】 shí zì zhī shū【解释】 指有文化知识。【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举例造句】 一百多代表中,‘识字知书’的很少,可是穿着倒还不错。 ——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五3、识文断字【拼音】 shí wén duàn zì【解释】 识字。

指有一点文化知识。【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举例造句】 你看,先父是个举人,我自幼就识文断字。 ——老舍《女店员》第一幕4、读书种子【拼音】 dú shū zhǒng zǐ【解释】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举例造句】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明史·方孝孺传》5、不识之无【拼音】 bù shí zhī wú【解释】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举例造句】 《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李健吾《序》。

4.表现文化特点的成语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5.传统文化常识积累:什么场合用什么词语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着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着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太多太长了,直接去网站看吧

含古代文化常识的成语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