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号
2.文化常识介绍(任意)
1.古代文化常识介绍——避讳
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这两个网上有很多
3.文学常识百家姓
代姓: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国代国(代国都城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
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
周元王三年(前473),晋国赵襄子兴兵吞并代国,代国灭亡。国人以国为姓,成为代姓 2、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为姓。
近代,人们以为“代”是“戴”的白字,将笔画繁复的“戴”改为简单的“代”,成为代姓。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子姓,商汤后裔,以谥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前766),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
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其子孙遂以谥号为氏,是为河南戴氏。②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东,一说在河南兰考。隐公十年(前713)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
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③殷氏改戴姓而来。
据《鼠璞》载,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④出自其他民族。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戴姓。
始祖:戴撝。迁徙: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
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
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
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
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
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
目前戴姓人口列全国第54位。郡望: 谯 郡 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
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
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堂号: 独步堂、避贵堂 源自后汉戴良。
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
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谯国堂 东周时,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清河、谯郡、广陵、济会。②自立堂号:清华、、赐礼、荣席、紫薇、注礼等。
字辈: 某支戴氏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
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善邑黄泥塘戴氏派语: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
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豫章老派派语: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
续派语: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新派语: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
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鹤岭戴氏派语: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邵阳隆回石燕戴氏字辈:千远继寿业,信隆富永才,君重万世大,前哲恩深厚,贻某沽泽长。 重庆市铜梁戴氏字辈:尚国世文,宗正永远,昌应光明,。
4.姓王帮忙取一个有文化知识的名字
〓§根据古籍经典精细甄选‖引经据典‖五行入名‖平仄音韵‖完全是本人研读古书后的原创§〓【姓】+ 『梁梦』:出自『唐诗名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吉】---Carlet推荐【姓】+ 『盏须』:出自『宋词名句』【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吉】---Carlet推荐【姓】+ 『友益』:出自『论语名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吉】---Carlet推荐§起名小知识:在运用字形命名时,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
§起名常用字分析 「配」 :平和谦逊,温和吉祥,成熟,青祥。Carlet附上一句《诗经》,大家闺秀之名多来源于此:【☆☆☆☆王事靡盬,不遑将父☆☆☆☆】Carlet附上一句《楚辞》,书香子弟之名多来源于此:【☆☆宁隐闵而寿考,何变易之可为☆☆】。
5.称呼中包含的文化常识
(1)庖丁、弈秋,以职业为名(这一类先秦常见)(2)鲁庄公、隋炀帝,以谥号为名 (3)汉高祖、唐太宗,以庙号为名(4)贞观、乾隆,以年号为名(以上三类只限于帝王,第二类亦可加之于嫔妃、皇族等) (5)刘豫州、杜拾遗,以官职位名 (6)留侯、王荆公,以封号为名(7)王临川、柳河东,以家乡为名(8)先君、先父,对人称自己去世的父母,先,就是故去的意思(9)令尊、令郎,尊称对方的父亲、儿子,令是美好的意思(10)家严、家慈,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严是严厉,指父亲,慈是慈祥,指母亲还有:以望郡(此郡内此姓最多,则为此姓之望郡)为名,如韩昌黎(昌黎在唐为韩姓之望郡)以号为名,如苏东坡以地理为名,如王船山(王夫之居船山,人因称之船山)以排行为名,如段十六(段成式,好像是他,记不清了)。
等等等等,一时想不起那么多来。
6.求有文化的知识人,帮忙给起个名字
我女儿叫顾悦,想给儿子也起两个字的名字,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好,求有文化的知识人帮个忙,谢谢 “为径”一名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著名文学家韩愈韩退之先生的千古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这一名联烛照千古,深入人心,激励了世世代代的莘莘学子勤学成才,在整个华人社会里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取用这一美名的宝宝一出世就注定一举成名的。
所谓“佳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说是别有意趣、独具韵味,不仅大气清亮,新颖别致,而且出自经典名言,自我介绍时效果独特,能使人耳目一新,甚至是入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