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是什么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独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从古至今,无论人类对地理环境和自然的依赖是轻是重,自然规律和地理因素都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不能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于人类,尤其是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人类的早期社会,地理环境间接作用于人类心理,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地理环境毕竟外在于社会,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理环境的影响便不居主要地位。换言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来说,地理环境是一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在介绍地理的文化功能时,将把「人化自然——文化景观」作为相应的一种因素,同时以人类的早期历史为重点。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黄河流域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但依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实践,证实不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从初具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类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大河成为孕育人类文化的母亲。中国新石器时代较为典型的文化遗址几乎全部分布于大河及其支流流域,如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区域,淮河流域有青莲岗文化区域,长江流域有良诸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区域,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区域,珠江流域有南方印纹陶文化(部分)区域等等。
早期文化区域分布在大河流域的特征,在东方文明古国中是共存的,这使各古文明之间具有了一种共性,但中国农业起源的特征与其它文明古国毕竟不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一般都是利用大河泛滥后留下的沃土,再加以灌溉,用以栽培小麦而发展农业。但生命赖以繁衍的大河却瞏瞏茕独:尼罗河孤流横贯,两河流域仅拥有一个气候,其它地方则多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没有其它的大河交相补苴。因此,这些古文明地区对大河依赖甚重,如埃及,直到近代,人口聚集区域仍几乎集中在尼罗河两旁,因此,有人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予」。
中国文化虽然发源于大河流域,但因地形复杂而采用多品种种植方式,无需固执于大河馈赠的沃土。同时由于从北至南有五大水系遥相呼应,支津密布,方便了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尤其在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不发达之时,利用河运就显得更为重要。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区域相互渗透,就是靠中国河流分布的特征之便。
2.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条件和背景是什么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
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
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
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
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
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
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
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
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
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
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
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
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
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
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五、五彩:青、黄、赤、白、黑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音:宫、商、角、址、羽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六、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七、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八、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九、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
4.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看法
中国从秦开始,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制社会。皇帝不仅仅是国家象征更是权利中心,更是极致垄断的皇权。这个时候,风骨理想大义随着极致的权利逐渐烂掉了。而精髓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腐朽。逐渐丑陋不堪。
而日本,皇帝是象征,少有实权,下面是由大的诸侯当幕府,幕府下面有大大小小的小诸侯。形成一种稳定且血液不断新鲜的政治结构。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日本的封建社会权利没有极端地垄断,没有绝对的垄断意味着有了竞争,相对性的竞争的意思在里面。而事实也证明,日本的革命正是下面的诸侯有感于亡国危机推翻了幕府。看过日本的电影,十三刺客,他们更像中国春秋时代的门客,仅仅因为一个封建专权者滥杀无辜,荒淫,就组织13武士刺杀了他。给我的感觉这不像一个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大义,不屈,道义的社会。虽然社会的结构是封建的。而正是这种本质的不同驱使着日本后来的自我革新,日本的封建社会绝对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他们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古代中国在封建集权帝制下,绝对的权利,绝对的无所顾忌的奢靡荒淫,一步步荒淫到底,传统文化也随着生活随着社会的政治面貌从伟大的春秋战国跌入谷底,乃至到了满清末期那副吃人社会的样子。所谓的大义,所谓的理想,也只能从古书上看到。我们只能好奇地看着乞奇怪的不开窍的古人。日本靠自我革新完成转型。而中国不得不靠受不了的底层人民的反抗来完成革命。
我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仍然觉得文化没有错,中国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他们没有错。相反他们是非常有宝贵的。错的是极致的封建帝王专权。这也给我们深思。
5.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A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A%A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A%A%A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学者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A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A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A(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A1.传统文化的内涵%A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
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l J“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举。
《周易.贲卦》(《彖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在他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中国的学者一般都采用《辞海》对文化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
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3】我们这种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仅过去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也一定会发挥其强大的推动作用。
%A2.传统文化的特点%A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4】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A(1)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A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
6.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是我的选修课。每周六上。290人的大课,老师每节课都点名,三次没到取消考试资格,而且他真的辛辛苦苦,把290人的所有考勤仔细的数了一遍,看看都有多少人要买书。然后老师又说了“你们想考试,也可以。我出了一本叫《xxxx》,你们买了这本书,把发票给我看一下,就可以考试了。让你们买书是为了让你们学习,大家买完后好好的看一遍,考试时把发票给我就行。”还有一人要一张发票 ,和卷子一块交,不能两人用一个。像同宿的两名同学不可以合着买。这时有个同学问他:“老师,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这个书,自己也仔细看了,你不也是为了让我们学知识吗?这样我能考试吗?”“这个不太好吧,你还是买一本,自己留着看吧。”其实要是挺好的书,大家就买了。这个书印得粗制滥造,仿如80年代的书,黄黄的纸都皱了,只有薄薄的书皮。印得很不好,内容也不行。用同学的话说“这书放到书摊上3元一本都没人买”,还买26元钱。一看就是他出了书没人要,卖不出去才想的这个法子。
这个老师教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两门课程,美学那门叫什么具体名字不太清楚了,是同学上他的课,也要买书。
以后同学们选课可要小心一点。
7.中国文化,简介与来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9.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见百度百科:/link?url=onNeYzl_gCwh0E7m2b-GovzJqDGc7JmDaneyO_ou-7HvxF8O2SH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