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2.怎么积累文学知识
1 自我激发
可以经常性的搞写写作,这也是我们学习文学常识的目的所在吗!注意运用文学知识(自己知道的),前期你会感觉自己使用的很是不恰当,甚至是别扭!但要坚持,慢慢的随着你的运用,你会发现自己运用的非常的恰当,简直鬼斧神工,巧夺天工!这样就会启发自己了解更多的文学常识,然后一一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随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启发给自己更多----自己所没有意料到的!
2 修改自己的作品
经常拿自己曾经的作品,来阅读!
欣赏咀嚼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使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并拿此时的水平进行修改,看能不能把它们进一步美化,使之更有文化气息!甚至有时的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古典就会让你的作品增色许多!
除不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王安石是经过多次的修改才来的神气之笔!切记这些不是咬文嚼字,是文学,是艺术!
注:前期如果真的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可以强制自己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先来模仿,在求创作吗!还有一个绝招,其实也不叫什么绝招,就是多多的背诵他人的好作品(自己认为的),前期可能感觉甚是无味,没有耐心,但随着你的习惯和你的知识的积累你会背诵是一种乐趣!你可能会反问我说我瞎说,不过确实学文学是很累的一件事的! 告诉你个绝招,养成背诵的习惯,可以学担骸曹缴丨剂查烯肠楼唱歌啊(你一定得背诵歌词吧,其实歌词也是精句啊),随后可以培养自己的戏曲爱好,然后到古典文学!
其实有很多想和你说,当然更关键的是你要学会发现美,不能发现他的美,怎么会去记忆它,会去运用他,这点可以建议你看看最近比较热门的<<;刘心武解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新解>>;通过这些来培养自己发现文学美!
总之,是自己要多用心,做一个有心人,多练习!练习是提高的"火药",但经常的阅读也是根本,阅读的积极性的要靠自己来发现自己的作品的亮点,然后试图让她更亮!
3.传统文化常识积累:什么场合用什么词语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着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着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太多太长了,直接去网站看吧
4.摘抄“文人文学类的积累多点
冬来了!虽没有春的万象更新,没有夏的晴空万里,没有秋的硕果累累… …草儿褪下了青嫩的绿裙,取而代之的黄衣却展现出它们的别样风情和美丽。
淡淡的黄色坪坝上点缀着点点青翠,一路铺陈开来。仿佛是画家的杰作,完美而细腻,又仿佛是油墨的渲染,自然又华丽。
初冬特有的和煦阳光丝丝缕缕洒在草坪上,更显出一派足以与春草相媲美的恬静柔和。曾经在暮秋时节怒放的菊,残留下漫天飘飞的花瓣。
叶儿们像金黄的枯蝶翩翩起舞,梅树枝上渐渐冒出了青涩的花苞头。而今,随着寒风骤起,群芳凋零,再看不到春日百花争艳的热闹,也没有秋天喜获硕果的欢欣。
残缺的菊,衰败的叶合着这一点点的青嫩似乎带来了一丝丝冷艳气息,但同时却向人们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界和谐之美。闭了眼,寻着那缕缕淡淡的清香,心中万般期待深冬时节,腊梅伴着纷飞的雪花孤傲开放的情景。
那时候,想必连绚烂的夏花都会感到逊色无比吧。 冬日的风像一个忙忙慌慌而又辛勤劳作的干事,从早到晚,从东到西,它似乎一刻都不曾停止过手头的工作。
不再像春日里那么慢慢悠悠,缠缠绵绵,而是粗暴地一阵一阵地来,一阵一阵地去,让人不免对它产生些许抱怨。风中还带着寒意,拂过面庞,好似一道冰刀飞过。
树枝们摇头摆脑,路上的尘土翻卷飞扬。 “哗哗哗——沙沙沙——”奏出一段冬日的狂想曲。
冬风时而又像个桀骜不驯的顽童,调皮地拧断树枝,扬起尘土,甚至掀飞起男人的帽檐,女人的纱巾。所到之处,引起阵阵骚乱。
初冬的雨,从空中洒下,细细密密,无声无息。它们再没有了夏日暴风骤雨的豪情,也失去了秋雨的柔情万种,小小的水珠在寒风中静静地飘飞,好像随时都要凝结成冰。
感觉它好似一个从雪山上走来的孤独的忍者,抑或是一个来自魔界的幻术师。轻盈,浪漫,使人禁不住对它心怀依恋;孤傲,凛冽,令人忍不住对它产生遐想。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深冬的到来,气温日渐降低,雨珠就将慢慢地变成雪花,化为冰晶,为我们带来一个浪漫又洁净的童话世界。 空旷的街市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缩手缩脚起来,逐渐用厚重的衣服包裹自己。
烦闷的心情代替了欢欣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