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小知识

2022-11-20 综合 86阅读 投稿:痴情

1.急求关于上海传统文化知识的小问答

答卷:一 1·行有恒也 有过则迁 2·一胜一负 每战必殆 3·孔明 三国战略家 军事家 诫子书 4·笔 砚 墨 国画颜料 宣纸绢 5·沈括 梦溪笔谈 科学史 6`金 木 水 火 土二 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张择端,反映北宋时期汴京的场景场景 (1)·迎亲队伍渐进街市 (2)·来馆前一个农舍饲养两头牛2·(1)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2)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用叠篆手法以地多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3基本手段:唱 念 做 打 舞。

行当:生 旦 净 末 丑。 至于作文就给提示把:提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多少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流传至今,多少历史人物因此而流芳百世。

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中,好多人忘记了本该具有的优良美德,转而崇拜金钱和物质。人与人之间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交往中多了一些“自我保护”,少了本应由的的理解、尊重、互助、友爱。

朋友!请放下戒心,文明礼仪从你我做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

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

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要做到热情、诚恳。

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

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

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

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

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

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

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

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

(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校李柠)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

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

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文明礼仪的故事: 1.团结友爱--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

2.关于上海市的常识有哪些

上海市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之一。

面积6340.5平方千米。它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同时又是重要的经济、贸易、科技,交通、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会。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

上海市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目前常住人口1858万,流动人口大概500万。 地理概况 上海位于亚洲大陆东沿,太平洋西岸,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入海口。

她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南北最大纵距约120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100千米。

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地势西高东低,海拔4米左右,最高处天马山海拔98.2米。地貌以平原为主,河湖纵横,主要有城西的淀山湖和流经市境的黄浦江。

上海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陆地面积6219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

境内辖有崇明岛。 气候特点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温约15.7℃,冬季较同纬度内陆温和,夏季各月较同纬度内陆凉爽。全年无霜期222~235天。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43毫米,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农业生产。

6月中旬多台风和暴雨,秋季时有连阴雨。冬春秋偶有寒潮侵袭。

交通运输 上海市内交通便利,1100余条线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上海市现有公路里程约1.04万千米。

共有国道7条。上海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可到达国内各个省市及世界各国。

目前形成了高架一路面一地铁上、中、下三层的立体交通。 经济概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由于地质环境所限,上海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主要靠从外地输入资源进行深加工。上海的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是中国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又是中国优良河口海港、水陆交通中心。

上海市工业以汽车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钢铁生产、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站成套设备及成型机电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为支柱产业,产品在全国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城郊农业中。

粮、棉、油单产水平居全国前列,蔬菜、瓜果、奶、鱼等食品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均有较大发展。农业已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发展为综合发展的经济结构。

城隍庙 城隍庙因其庙宇建筑艺术精湛而出名。庙分为三部分:前殿以金山山神和鸦片战争抗英名将陈化成为祭祀对象,中殿供奉城隍神,后殿供奉城隍娘娘。

城隍庙里尚有明代遗留的石碑数方。三殿之后为财神殿、关帝殿、玉清宫等,殿西为星宿殿、阎王殿等。

城隍庙风景优美,市场繁华,是上海人及游客最喜欢的游览胜地。 外滩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它的建筑色调统一,整体轮廓线协调,因此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外滩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韵味,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隆。巴洛克式的廊柱及西班牙式的阳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建筑群璀璨夺目。错落有致。

外滩的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建筑有:上海大厦、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北楼、桂林大楼和上海海关大楼。

“哑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塔 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于1994年10月1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浦江之畔的陆家嘴,高468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明珠塔以圆形为主要基调,设计者将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通过3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串联起来,充满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建筑风貌。

周围附属环境的整体设计也以圆形为基本造型,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华美壮观。

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是双塔双索斜拉桥。桥全长8346米,主塔高154米,塔座是由98根长52米、直径91.4厘米的钢管打入地下层,加上4000立方米的承台坚实地凝聚而成的地基,其承受能力为6万吨;塔柱中间,由两根高8米、宽7米的上下拱梁牢牢地连接着,呈“H”形。

浦东引桥全长3746米,可通向国际机场。两侧又配以马蹄形的分引桥,分别通向浦东南路和杨高路。

浦西引桥全长3754米,呈复曲线螺旋形,有5条分引道,上下两环分别衔接中山南路和陆家浜路。大桥东西两侧各设4座电梯楼,可供游人登顶观光。

黄浦江 黄浦江是长江下游支流,也是上海境内的主要河流,古称东江。又称大黄浦。

黄浦江的上游是拦路港。主源来自淀山湖,过松江后始称黄浦江。

现在黄浦江已经成了上海的标志之一。它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4.上海的文化内涵中包含哪些文化

如果对上海的传统作一个细分的话,它又有哪些成分呢?显然又不是东方/西方、传统/现代这种二元模式所能解释清楚的。

上海的文化传统是很复杂的,包容着各种各样的内涵。首先看上海文化中的西洋传统。

西洋是个很大的概念,西洋文化中有各种不同的传统,如基督教传统。 基督教传统中又有天主教的传统和新教传统。

就像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一样,上海文化内涵中包含各种各样不同的西洋传统。 从宗教传统来看,近代欧洲有两个很重要的宗教传统。

一个是以英国、德国代表的新教传统。按照马克思·韦伯的分析,这个传统产生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之所以首先在西欧产生,这背后有个宗教资源———新教传统。新教传统中有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入世禁欲”。

过去基督教传统都是以“出世”,以追求“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的。但宗教改革后,新教使人对人生的理解发生变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在世俗生活中尽量地表现自己,谁表现得最好就可证明谁是上帝最好的选民,就有可能进入天国。

新教的这一变化就使新教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的民众不再认为现实的世俗的生活是堕落的生活。在世俗生活里你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积累财富,这都是为上帝而做,说明你是最好的教徒。

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新教国家的人都特别拼命,都特别有奋斗的精神,而且充满着一种马克斯。

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这就是新教的传统。 新教传统在上海文化精神中表现十分突出。

上海人在中国人中的确表现得十分拼命,特别精于算计,上海人处处体现出这种精明。如果把这个精明不做贬义来讲的话,它就像马克斯。

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过去在全国最困难的时候,买粮食都要有粮票,但惟独在上海有一种粮票是半两,半两粮票用来买什么呢?它可以用来买一根油条。

可见上海人都是从小处来计算,计算到一分一厘。这种精神背后体现出的就是新教中的工具理性。

从好的方面看,上海人在全国相对来说是最有职业感的,比较讲信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谈生意,发现和上海人最难谈,上海人总是要和你纠缠半天,他们不仅要算计自己能盈利多少,还要算计你能盈利多少。

而和北京人谈生意最方便,刚刚认识,两杯酒下肚就说一切都没有问题,马上签合同。几年下来,外商就发现北京人签合同很快,但履行这个合同成本就太高了,北京人所答应的各种条件到最后都无法兑现。

上海人虽斤斤计较,签的时候要纠缠很久,但合同一旦签下来,就比较讲信用,能按照合同来办,上海反而是一个效率最高的城市。 这些东西都是新教传统留下的。

新教传统不仅上海有,香港也有,而且比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上海的新教传统在1949年以后断了,而香港不但没断还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发扬光大。

所以讲到敬业精神上海不是最好的,香港到今天为止要比上海好得多。 但香港与上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香港只有一种精神,就是新教精神,她缺乏另外的东西。

香港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她受英国和美国的影响很大。上海不同,上海是半殖民地,是多国的殖民地,这就带来了其他的一些东西,这些就是欧洲传统中的另一种传统———天主教传统。

天主教传统大多在拉丁文化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是信奉天主教的。 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就在于新教文化讲究简单实用,而天主教文化更注重的是艺术性。

在拉丁文化国家里,它表现的是一种浪漫的、超脱的,甚至颓废的传统。上海以前有一大块地方就是法租界,这些地方孕育了大批的文化人,他们培育出很丰富的拉丁文化传统,这就与新教中的工具理性有很大的反差。

所以在上海文化中既有紧张的一面,又有松弛的、浪漫的、超脱的一面。这一点在香港文化中是没有的。

香港人是很拼命的,但他们缺乏浪漫的一面,这与一个城市的底蕴是有关的。欧洲这两种宗教传统对上海就形成了一种张力。

从各个国家的文化来看,上海也形成了多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有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还有犹太的,在虹口那一片还有日本文化的影响,这就使上海的文化传统相当丰富。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俄国的传统。

事实上,上海很多的法国文化传统并非由法国人,而是由白俄带来的。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贵族逃到上海,形成一个可观的白俄群。

他们在上海开咖啡屋,卖面包、西餐和时装。 俄国上流社会是完全法国化的,他们崇尚法国文化,这是他们的时尚。

俄国上流社会讲的是法语,老百姓才讲俄语。他们到上海后就把这种传统带到了上海。

上海的法国文化实际上是俄化的法国文化。可见,在上海文化传统中,即使是西洋文化,其内涵亦是十分丰富的。

上海文化传统中除了西洋文化外还有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上海开埠以后,原来的上海人不再被认为是上海人,而被称之为本地人。

所谓的上海人是有特定含义的,特指能讲上海官话,还能讲几句洋泾浜英语的,特别是受到欧风美雨感染的,见过几分世面的人才被称为上海人。他们讲的上海话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上海话,而是四十年代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中讲的上海。

5.上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

上海地区历史悠久。

早在6000多年前, 上海西部地区已有人类劳动、生息。战国时 期,上海地区属楚,为春申君黄歇封地。

相 传黄歇疏凿黄浦江,故黄浦江又称春申江, 上海亦别称“春申”、“申”。上海的文明史由来已久,经历了从海滨渔村到现代大城 市的漫长发展过程。

古代上海一带为海滨 渔村,松江(今吴淞江)下游一带,有“扈读” 之称,后“扈”演变为“沪”,是上海简称 “沪”的由来。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勃兴, 上海一带生产也开始发展。

因上海地处长 江入海口,运输便利,遂逐渐发展成为一 个繁忙的贸易港口。上海地处吴越古地, 自古承袭吴越文化熏陶,当地人民生活中 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吴越文化的特色。

上海的开放性使上海的文化中又渗透有一 些西方文化特色。

6.上海现代文化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

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

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

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

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

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至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

上海文化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