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文化”的文学常识

2022-09-09 综合 86阅读 投稿:任我闹

1.贬谪文化

别具只眼探骊珠——评王运涛《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 平生喜欢舞文弄墨,虽说尚无传世之作,却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些是书评。

在此之前,我写书评,不是作者“要我写”,而是读书之后“我要写”,这也是我写书评的一个原则。而写这篇书评则有所不同。

我先是收到郑州广播电视大学王运涛先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后收到他寄赠的专著《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版,以下简称《传播研究》)。王运涛先生在电子邮件中言“多次拜读您在光明网的文章,多有书评,见解独到”,“欲将新著奉上,望告知通讯地址”,并望能写一篇书评,为之“找准基石,开始新的跋涉”。

说实话,起初,我不想突破自己写书评的原则,想婉言谢绝,但读罢王运涛先生寄赠的大著《传播研究》,颇有“眼遇佳著分外明”之感,便由作者“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这也可以说未突破自己写书评的原则。 这本15万字的专著给我的深刻印象,以七字概括,就是“别具只眼探骊珠”。

具体地说,这又主要表现为“三个独特”: 1.研究对象独特 此书的研究对象是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而又有所侧重。其贬谪文化研究以贬官文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以古典小说传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贬谪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贬官文学既是古代文学又是贬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忧愤之风,贬官文学、贬谪文化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

忧愤之风,这在古人的论述中已有所涉及,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都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但这些仅是片言只语,不成系统。今人对此也予以关注,也有专著,如在《传播研究》之前已有尚永亮先生的专著《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问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但这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则还显得远远不够。

传播学是于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引入中国也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现在研究较多的是新闻传播学,已出版了不少专著,成为一门“显学”,而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则是一个薄弱环节。

《传播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在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上,而且贬谪文化研究不局限于唐代,涉及范围有所拓宽,无疑,这些研究对象是独特的,并基本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之要求。 2.写作视角独特 《传播研究》研究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兼采传统研究方法和当代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思维的长处,以揭示其生存方式和心态变化、人格变异、性格升华为归宿,向读者展示了中国贬谪文化的整体走向,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及其与人生苦难的关系。

毋庸置疑,这一写作角度是独特的。而此书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以及文学思想、文学现象,做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审视的有机结合,写作角度更为独特。

书中对经典文学传承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模式、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等方面的论述,属于宏观研究的范畴;而对经典文学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三言二拍”传播特征的论述,既有微观审视,又在微观审视之中具有总体上的把握,可谓微观审视与宏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以《三国演义》的传播特征论述为例,《传播研究》首先解析了《三国演义》的五W模式,继而揭示了其传播学特征,最后予以小结。

乍看,此处论述的仅是一部小说,似乎属于微观审视的范畴,其实不然,其微观审视之中含有宏观研究的成分。仅从五W模式的解析中便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这五W模式的解析包括“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每种分析又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因而,既有横向上的广度,又有纵向上的深度,达到微观审视与宏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3.学术价值独特 沈阳师范大学的曹萌教授在为《传播研究》所作的序中认为,该书“对于建设文学传播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既可以为文学传播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研究范式,也可检验和丰富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标志了文学传播学学科的独立存在,同时,站在传播学立场重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可刷新今人的‘古代文学’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以为,曹萌教授对此书学术价值的审视是准确而到位的。

《传播研究》,并非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炒作新名词、术语,而是以作者独到的感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传播作独特的解析,因而,对中国文学传播学的构建具有推动之力。在此之前,文学传播学从属于艺术传播学,正如当年美学从属于哲学一般。

《传播研究》通过对经典文学传播的演绎,为文学传播学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文学传播学从艺术传播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因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其研究尤其是传播学研究大有文章可做,譬如,可以就断代的文学作品及其传播予以研。

2.概括贬谪文学主要有哪些主题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

地理景观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居民的性格与美学表现,

地理景观所隐含

的物色影响作品题材、

意象的选择,

而贬谪士人具有地景写作的优势;

就人际关系而言,

乡党中亲老乡贤形成的网络影响后辈并对当地文风

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贬谪士人带来了清新的文风;

就文化层面而

言,地方经济、工艺、政治、历史以及文教发展状况影响该地区人们

的生活态度、

价值观以及文学表现,

而贬谪士人具有多元地域经验的

体验。

藉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贬谪文学呈现出与本土文学的风格

差异,此一风格差异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

势。因此,在处理小区域文学家的活动以及作品与读者之关系时,地

域特性于文学传统的辨识是很有效的方法。有贬谪文学阅读经验者,

常能指认出所读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征。

一部蔚为可观的贬

谪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学史,

将过去主要以作家籍

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

转换为以文学创作地点为主的

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研究,

无疑是文学传播研究与地域书写研究的

一次积极探索,值得我们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当有更富意味的收获。

贬谪与贬谪文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

中国

贬谪文学的开端在屈原那里,

而其鼎盛期则在唐、

宋两代。在这两代

中,又突出表现于元和、元佑两大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众多的贬谪人

士中,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堪为突出代表,白居易则可作

为承唐启宋的过渡人物。从屈原到柳、刘,经过白氏而至苏、黄,标

志着中国贬谪文学的三个重要阶段,

也显示了贬谪人士的三大心理流

程。

如果将屈原赋作中表露的主要精神意向视为贬谪主题的一种基本

模式,那么,上述三阶段的突出特点便是模式的确立、模式的继承发

展和模式的突破,亦即从执着走向超越。

3.概括贬谪文学主要有哪些主题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地理景观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居民的性格与美学表现,地理景观所隐含的物色影响作品题材、意象的选择,而贬谪士人具有地景写作的优势;就人际关系而言,乡党中亲老乡贤形成的网络影响后辈并对当地文风产生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贬谪士人带来了清新的文风;就文化层面而言,地方经济、工艺、政治、历史以及文教发展状况影响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以及文学表现,而贬谪士人具有多元地域经验的体验。

藉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贬谪文学呈现出与本土文学的风格差异,此一风格差异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因此,在处理小区域文学家的活动以及作品与读者之关系时,地域特性于文学传统的辨识是很有效的方法。

有贬谪文学阅读经验者,常能指认出所读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征。一部蔚为可观的贬谪文学史同时也是一部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学史,将过去主要以作家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文学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研究,无疑是文学传播研究与地域书写研究的一次积极探索,值得我们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当有更富意味的收获。

贬谪与贬谪文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贬谪文学的开端在屈原那里,而其鼎盛期则在唐、宋两代。

在这两代中,又突出表现于元和、元佑两大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众多的贬谪人士中,柳宗元、刘禹锡、苏轼、黄庭坚堪为突出代表,白居易则可作为承唐启宋的过渡人物。

从屈原到柳、刘,经过白氏而至苏、黄,标志着中国贬谪文学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显示了贬谪人士的三大心理流程。如果将屈原赋作中表露的主要精神意向视为贬谪主题的一种基本模式,那么,上述三阶段的突出特点便是模式的确立、模式的继承发展和模式的突破,亦即从执着走向超越。

4.唐宋文化文学常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王昌龄,岑参,崔颢

3、陈鸿的《长恨歌传》,无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

4、"颠张醉素"

5、吴带当风、疏体

6、刘知几

7、诗余,曲子词

8、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中调,长调;婉约词,豪放词

9、韩愈、柳宗元

1、语不惊人死不休

2、天然去雕饰

3、一吟双泪流

4、妙手偶得之

5、云生结海楼

6、今月曾经照古人

7、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示儿)、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过零丁洋)、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岳飞(字鹏举,满江红)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有关贬谪文化的诗文 事例 最好有点评

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端州独特的贬官文化

黄耀辉 杜语

广东肇庆,又称古端州。千百年来,西江自桂逶迤经肇入粤,几弯几直,在成为珠江主干流的同时,也在向世人昭示西江的独特的贬官文化。

在唐代,被朝廷贬谪的著名诗人和会写诗的文武官员携家眷沿西江来到古端州,或顺流,或逆流;或路过,或流寓,在触景生情,感怀身世之时,均留下传世绝唱,形成了西江独特的贬官文化,为西江文化增添厚重与沧桑。

当中有宋之问、张说、韦承庆、张九龄、杨衡、李绅、李涉、李群玉、许浑、房千里等遭贬谪的文武官员。

正是不计其数的先贤名流、大师大家在端州乃至西江流域的文化行为,成为包括贬官文化在内的中华地域文化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贬谪”,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

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古代贬谪的地域,大都是穷荒僻远之地。唐宋以前,主要是贬往南方瘴疠之地;明清两代,大多是贬往西北或东北塞外边疆。

南宋严羽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早在唐代,端州便是西江一带的交通要道。据载,唐代的贬谪文人,均是先到端州驿站,后分赴各地。

宋之问的《发端州初入西江》前半写景,可窥见从前西江两岸的情况,后半抒发遭受贬谪,难以辩白之情,备见悲苦。

当今的学者认为,贬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谪文化中的诗文,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占据了古代中国文坛的主流。

史实证明,正是历代贬官到端州之后,兴办教育,进行文化启蒙,使原本落后的端州逐渐成为今天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张说乃唐玄宗长期信任的辅弼大臣,以诗文著称。他在武后长安三年因直言触怒权贵,与时为司礼丞的高戬同贬岭表,并在端州驿写下著名的《端州别高六戬》与《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

人向南流放,心随雁飞北,思乡泪水,染竹斑斑。以两首《悯农》诗名传后世的李绅,在赴端州任职途中也写道: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湘浦更闻猿夜啼,断肠无泪可沾巾。

唐穆宗时李绅为翰林学士,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累官至户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勾结宦官王守澄诬奏他从前曾反对敬宗为太子,遂被贬为端州司马。

据《肇庆府志》载:李在端州(府治在今高要),“自检益严”,很有善政,端州人为之感泣。公余之暇,以诗自娱,并令家属搬来同住,表示要安居下去。离任时,端州百姓留其衣带,立祠纪念。在当地著名风景区的七星岩石室,至今留有他的题名石刻。

6.关于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

(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7.关于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后世纪念

柳宗元纪念馆位于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内,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组成。柳侯祠原名罗池庙,于公元822年始建。1995年12月,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柳侯祠正门门额上“柳侯祠”由郭沫若所题,门柱上的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根据唐代文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炼而成,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宗元

贬谪文化”的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