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文化常识

2021-08-18 综合 86阅读 投稿:巴黎港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指什么】

三省六部制 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一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化,到了隋朝最终确立了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组织形式,唐朝进一步完善.这里一般说的都是唐朝的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由尚书所管辖,六部下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的行政.⒈吏部 吏部为六部之首,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主要是管理官员.⒉户部 户部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掌民政、财政、货币、税收等.⒊礼部 礼部辖礼部、祀部、膳部、主客四司,掌礼仪、恭举、祭享、民族及外交事物等.⒋兵部 兵部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掌军籍、武选、镇戍、兵器等.⒌刑部 刑部辖刑部、都部、比部、司门四司,掌律法及判决的复核、审计、官奴婢的管理、门关出入之籍等.⒍工部 工部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掌土木工程、屯田、山泽园囿、漕运等.六部二十四司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的主要行政职能.除此之外,还有九寺五监等,也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以后各朝的六部基本保持了唐朝的分类及职能)。

2.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详细内容及其意义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隋为纳言)、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

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分掌各方面的政务及政令的贯彻执行,并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有领导、监督之权。其后,三省长官成为荣誉之职,其决策权逐渐被剥夺,宰相一职为他官参加议政所替代。

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宰相,其后,地位尊崇的翰林学士,因拥有起草诏敕权,被称为“内相”。尚书省六部及下属各司的职权,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答: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隋朝以前,自西汉至南北朝,基本沿袭秦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综合前代各种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内史省是决策机构,长官叫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长官叫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处理全国行政事务,长官叫尚书令,副长官叫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传郎。

三省的长官等于秦汉的宰相。把宰相之职一分为三,避免了权臣专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补充。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省。

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中书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长官叫侍中。

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

六部与地方诸州联系,必须通过尚书省各级长官。 唐初,以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共议国政,行使宰相的职务。

因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职虽设而不任人,左、右仆射遂为实际的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后因三省长官品位崇高,不轻易授人,中书令、侍中也不再常设。

官虽不设,宰相却不可缺员,唐太宗特置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高宗以后这些名号逐渐统一、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带此类头衔的官员,即为宰相。但这些作宰相的人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唐朝宰相平时讨论军国大事的场所是政事堂,即宰相的总办公处。

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开始为三省长官,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人,以本官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衔,后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宰相又由品位较低的官员充任,并且协同议事;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3.三省六部指的是什么

三省六部是汉魏之后中枢机构和具体行政部门的合称。

始于隋,完善于唐,沿用到清末。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自秦以来,尚书指的就是国家的最高政务机关。

尚书省管的事最多,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 事。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收支等事务。礼 部,掌管宗庙、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国使臣等事务^兵部,掌管军队、军械等事务。

刑部,掌 管司法刑狱等事务。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等事务。

六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令。中书省负 责定旨出命,长官为两名中书令。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为二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 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明代又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 责,三省制退出中国历史。

清沿明制,清末“新政”后,六部废除。

4.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指什么

三省六部制 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一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化,到了隋朝最终确立了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组织形式,唐朝进一步完善. 这里一般说的都是唐朝的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由尚书所管辖,六部下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的行政. ⒈吏部 吏部为六部之首,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主要是管理官员. ⒉户部 户部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掌民政、财政、货币、税收等. ⒊礼部 礼部辖礼部、祀部、膳部、主客四司,掌礼仪、恭举、祭享、民族及外交事物等. ⒋兵部 兵部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掌军籍、武选、镇戍、兵器等. ⒌刑部 刑部辖刑部、都部、比部、司门四司,掌律法及判决的复核、审计、官奴婢的管理、门关出入之籍等. ⒍工部 工部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掌土木工程、屯田、山泽园囿、漕运等. 六部二十四司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的主要行政职能.除此之外,还有九寺五监等,也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 (以后各朝的六部基本保持了唐朝的分类及职能)。

5.【什么是文化常识】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附:(表格) 级别 (童试)院试 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时间 每年一次 三年一次(秋) 三年一次(春) 会试后同年4月 地点 府(州)县 省城 礼部(京城) 宫殿 应试者 儒生、童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获取功名 秀才 (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进士)前三名为: 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五、诗句与人: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毛泽东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

三省六部文化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