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常识选择题节日节气

2021-12-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妙人

1.中国传统节日问答题选择题及答案

春节、元宵 一 、选择题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 D苗族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A4500年 B4000年 C3500年 D 3000年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 B元日 C正旦 D元首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 B汉朝 C唐朝 D宋朝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A1912年 B1937年 C1949年 D1951年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 D贴窗花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D灯谜节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 D敖年守岁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4.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A15 B.50 C.25 D.30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A 鬼节 B扫坟节 C冥节 D中元节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B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D.清明时节雨纷纷8.清明节不吃的是 A青团子 B馓子 C粽子 D粥9.清明是农历(A) A4三月初三 B三月初四 C三月初五 D三月初六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 D汤圆 答案DDDDC DBCAD 七夕1.七夕传说与下列哪对人物有关: A 后翌、嫦娥B 梁山伯、祝英台 C 牛郎、织女D 周杰伦、侯佩岑2.以下哪种物品与七夕节风俗有关?A巧果,花瓜,双七水,拜仙禾 B 抄手,柳木,冷食,角黍 C 香囊,菊花,花糕,桂浆3.下列不是七夕节的别称的是 A.女儿节 B七月七 C.乞巧节 情人节4.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七夕 A.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C.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D.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5.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没有 A.面 B枣 C.糖和蜜 D芝麻6. 2010年6月至7月,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知名作家陈建功、梅洁、王剑冰赞美郧西瑰丽山水和“七夕”文化的美文,它们分别是:A. 《好山好水好安家》、《天河》、《五龙河神韵》B. 《好山好水好安家》、《白发上津城》、《天河》C. 《白发上津城》、《五龙河神韵》、《天河在郧西》7.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茼反 关于七夕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 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答案CADDB CBC。

2.汉文化的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

3.汉文化的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

4.

(1)①各民族的家庭文化的不同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4分)②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各民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反映在民族文化上自然会有相同点。

(4分)(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与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3分)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3分)(3)①利用班会、校会、社区服务等活动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②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发展创新。 略。

5.谁给我15道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问答题(选择题,千万别忘记附上答案

加粗为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其中墨家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思想流派,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下列不是墨子思想内容的是( )

A、兼爱 B、尚能C、非攻 D、尚贤

2、歌谣在我国历史悠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原始歌谣不具备有( )的特点。

A、优美的旋律B、劳动的内容 C、简短的形式 D、朴素的风格

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白话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家》 D、《斯人独憔悴》

4、我国宋代豪放派最杰出的词人是( )

A、苏轼B、辛弃疾 C、欧阳修 D、周邦彦

5、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 )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A、6月第二个周三 B、6月第二个周日

C、6月第二个周六D、5月第二个周六

6、安徽也有许多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下列哪个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

A、黄山 B、西递古村 C、黄梅戏D、寿县古城

7、众所周知,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节日,而( )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的节日。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D、清明节

8、《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各有所长,其中( )擅长射技。

A、关胜 B、燕青 C、秦明 D、花荣

9、明清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三国演义》B、《儒林外史》 C、《水浒传》 D、《孽海花》

10、1明朝晚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 )

A、冯梦龙B、凌濛初 C、金圣叹 D、施耐庵

11、唐人重视功名,渴望在军队中的表现建功立业,当时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价值观,此句诗出自( )

A、杨炯的《从军行》B、李白的《侠客行》

C、高适的《燕歌行》 D、王昌龄的《从军行》

12、苏轼门下学士众多,下列( )不属于“苏门四学士”。

A、黄庭坚 B、秦观 C、张耒 D贺铸

13、下列诗人中,( )不是盛唐时期的。

A、王维、孟浩然 B、高适、岑参 C、李商隐、杜牧D、李白、杜甫

14、《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 指( )

A、香菱B、探春 C、晴雯 D、湘云

15、《红楼梦》中,( )认为魏晋以来好诗只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两句。

A、惜春 B、邢岫烟 C、妙玉D、元春

6.汉文化的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

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

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

“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

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

汉文化常识选择题节日节气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