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常识

2023-02-12 综合 86阅读 投稿:心雨

1.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源起。中国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一种伦理秩序,通过道德伦理规约人们的现实活动。孔子和老子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内向性格,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该是含而不露、温文尔雅。老子崇道,认为“清静为天下正”,要想静而不动,就应该自然无为、雌退不争。这一切塑造了中国人本分、合群、依赖、服从的阴柔民族性格。此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印度佛教中佛陀(男性)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中国人心目中的观音菩萨,信徒们选择一个女性神作为崇拜对象,这一点与其阴柔的性格不无关系。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诞生于爱琴海的希腊神话不仅强调对自然力的敬畏,而且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歌颂人性及人的生命力。因此,神的故事与英雄传说便成为希腊神话的两大组成部分。希腊文化被誉为“阿波罗文化”,日神阿波罗是古希腊宗教文化主流精神的象征,他代表了古希腊文化中“稳健”、“自我肯定”、“自信、好强”等精神特质。与中国文化的阴柔相比,西方文化更显阳刚。同时,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对西方民族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希腊人对英雄人物的挚爱使西方人不仅崇尚智慧,也推崇刚勇,追求独立,具有善于征服的刚强性格及向外开拓的冒险精神,并且渗透着极强的主动性、攻击性、占有性。

2.西方的文化知识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

3.【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源起.中国文化实际上表现为一种伦理秩序,通过道德伦理规约人们的现实活动.孔子和老子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内向性格,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该是含而不露、温文尔雅.老子崇道,认为“清静为天下正”,要想静而不动,就应该自然无为、雌退不争.这一切塑造了中国人本分、合群、依赖、服从的阴柔民族性格.此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印度佛教中佛陀(男性)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中国人心目中的观音菩萨,信徒们选择一个女性神作为崇拜对象,这一点与其阴柔的性格不无关系.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诞生于爱琴海的希腊神话不仅强调对自然力的敬畏,而且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歌颂人性及人的生命力.因此,神的故事与英雄传说便成为希腊神话的两大组成部分.希腊文化被誉为“阿波罗文化”,日神阿波罗是古希腊宗教文化主流精神的象征,他代表了古希腊文化中“稳健”、“自我肯定”、“自信、好强”等精神特质.与中国文化的阴柔相比,西方文化更显阳刚.同时,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对西方民族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希腊人对英雄人物的挚爱使西方人不仅崇尚智慧,也推崇刚勇,追求独立,具有善于征服的刚强性格及向外开拓的冒险精神,并且渗透着极强的主动性、攻击性、占有性.。

4.求英美西方文化习俗和文化背景大全

美国人的风俗习惯

见面礼仪

见面时,应互相问安,主人应主动向客人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宾的姓名和他们的工作、爱好(幽默些)。与美国朋友握手,用力不能太小,否则有不礼貌之嫌。要面带笑容,身体微微向前倾。男士与女士握手时,要待到女士伸出手时方可与对方握手,美国人的手势语言丰富,有时会用手搭在你的肩膀上,表示肯定与鼓励。见面结束时,要把有关计划或反馈意见告诉他们。

用餐的礼仪

用餐前,你要简单梳妆一下自己,既不要太正统,也不要太随便。用餐时,把碗碟、刀叉平放好,左手用叉,右手用刀。美国人习惯喝点加冰的饮料、葡萄酒,大型宴会喝鸡尾酒。一般不喝烈性酒。喝酒,不能大口大口的喝,不能发出响声。同样吃饭时也尽量不要发出响声。否则,他们认为是不雅观的行为。用餐结束时,要把你用过的餐具整理好,放在你原来的位置上,并把剩下的东西收拾干净。

礼让的礼仪

是美国人的习惯。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健康人士的照顾。

拜访礼仪

美国人很珍惜时间。浪费他们的时间等于侵犯了他们的个人权利。因此拜访美国朋友须预先约好。准备好话题,谈完事就告辞。如果送上点小礼物,他们会很高兴。客人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不能参观房间。美国人不喜欢串门,而喜欢在周末邀上一些合适的朋友一同外出观光、钓鱼、搞派对等。

-------------------------------------------------------------------------------

穿着的习惯

美国人的穿着很随便。有句俗话说,美国人讲话流气、穿着土气、花钱小气。一点不假。他们平时天气炎热时穿得很少,寒冷时穿得很壮,一身被风衣或牛仔布料裹着。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穿上西装、西裙等比较正规的衣服。需要穿得正规一点时,有人会通知你。

使用体势语言的习惯

美国人使用体势语言比我们多。耸肩而面带不高兴的表情表示惊讶,耸肩而面带笑容则表示肯定。食指和中指松成“V”字形,表示“胜利、加油、鼓励”的手势;拇指和食指构成“6”字形,表示“对、同意、很好”之意。美国人讲话时,身体随时都在动,但不失幽默感,多留心就是了。讲话时,身体不能向后仰、不能距离讲话者太远,应该面对对方、身体微微向前倾。拇指与食指摩擦发出响声表示鼓励、支持或有了一个新的主意。两手交叉在一起或放在腰间表示要打架的姿势。手掌朝上向来回运动表示招呼人过来。单用食指表示挑衅或不礼貌的行为,但可用来招呼动物。

--------------------------------------------------------------------------------------------

工作与休息的习惯

美国人的工作与休息时间是很分明的。该工作就工作,该休息就休息,不能打扰。要办事、讲正事都要在上班的时间内完成。美国人喜欢在当面或者在谈判桌子上拍板,而不喜欢在事后或私下找关系解决问题。星期五晚上是朋友们相聚的习惯时间,他们可以尽情地唱歌、跳舞、喝酒、玩游戏等游乐活动。到了星期六、日他们带着家人或三、五个朋友一起开车到外面的世界玩。

5.想知道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体现在词汇的含义方面:比如,Dog一词,很多英语初学者听到自己被别人称为a lucky dog时,以为自己被称为“狗”而感到很不舒服,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狗”总是不好的意思,有奴仆,低贱的追随者之意,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

其实在英语中,dog是best friend of a man,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而a lucky dog和“狗”更没有丝毫的联系,很多外国朋友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他们的狗的名字,在他们的眼里,狗相当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他们对狗的呵护不亚于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小孩的照顾。

再如,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但是许多英语初学者由于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而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其实,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其次体现在隐私意识方面:隐私意识在英语中是Privacy, 指private business, private affairs 以及private concerns。

这和西方的历史渊源有关,在西方国家,原先典型的家庭都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相当的空间,院子或是花园,而且,西方人崇尚的个体主义价值观,“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是西方人生活信条。他们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扰和侵犯。

所以他们对于年龄、个人收入、财产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以及个人所购商品的价格等都是视为自己的绝对隐私,特别是女士年龄,英语有句谚语“A women is as old as she admits”(女人的年龄由她自己说)。除非特别熟识,千万不要打听他们的隐私问题,否则会招来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 Mind your own business(别管闲事); 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或者 Put not your hand between the bark and the tree(别管别人的家务事)的抗议和警告。

而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常常会问及这些问题,对外国人也不例外,不经意就问出: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dress? 等等这样的问题来,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激起对方的反感。据说,一位英国教授应邀出席一次晚会,期间被一位中国人问到一年拿多少薪水时,感到十分尴尬,本想含糊其词,又恐失礼,最后只得如实相告,回来后长叹一声“I had a most bizarre day”(我过了一个希奇古怪的日子)。

第三体现在交际语言和行为方面:例如,我们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一般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打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还有我们见面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 “去哪里?”, “干什么去啊?”等。

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情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如果我们问英美人“Have you eaten yet?”他们会认为我们是想请他吃饭, 如果问“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会很不高兴,很可能会说“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如果我们问“ Are you going to the film?”他们会认为这是明知顾问,感到很奇怪。再如,在中国的文化中,大人摸摸、拍拍、搂搂,甚至亲亲孩子,只是表示亲近很爱抚。

但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些举动会被认为是无礼的,有时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亲吻和拥抱是西方公开的常见礼节,而在中国,则是情侣间不公开的一种亲密方式。

有学者把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

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里有资料/N114/9F0C90FF/。

6.中西方文化常识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

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

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

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

7.中西文化的背景差异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

前者易知,后者难察。但略举几 例,便可皆能识之。

首先,前者。西方一切学说之母胎始于哲学,而对哲学的定义就 是爱智慧的学问。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火、气?这就是西方 哲学的开始了。亚里士多德逻辑,欧几里德几何,乃为重智之产物。

阿基米德科学试验是西方重智的表现,也是西方近代科学之滥觞。西 方重智,故有近代科学之发达,物质世界之开发,现代化社会之建立。

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 教资本主义伦理,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西方哲 学对人类精神的讨论,也多以理智为结论。

如:古希腊有为理性而自 己戳瞎眼睛的哲人,近代哲学更以认识论为中心,哲人的著作也常以 《人类理智论》、《人类理智论新论》、《人类理解研究》等为书名。尽管有中世纪骑士的破晓歌,尽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动人故事,尽 管如恩格斯所说的爱情成了近代诗歌的主题,但是,西方精神其主要 倾向,仍然是十分清楚的。

而东方文化重情,先从印度说,佛教要人去情,这不正说明情是 东方人的特色?释迦出家,为参破生、老、病、死人间苦谛,谓苦海 无边,回头是岸。然参破苦谛,苦海回头,不喜、不怒、不嗔者,又 有几人?“人人都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唱唱《好了歌》的,也不过就是癞头和尚跛足道士罢了。 又看中国文化。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真诚怛恻为仁,“肫 肫仁也”。

这种血缘的亲情是割也割不断的,在宗法社会基础上乃成 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基石。从殷周之德到孔子之仁,从孔子之仁到孟子 之性,血缘温情深也。

在这纵深的文化背景上,中国乃成为礼仪之邦 也成为人情之国。从伯牙琴到赵氏孤儿,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何处少得一个情字?而情之极至的男女之情呢?我们看一看《诗·关 睢》,看一看柳词的低斟浅唱,或者看一看王洛宾的绝唱———《在 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知道了。

魏武英迈,也对明月伤怀,慨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桓温枭雄,犹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从《西厢记》到《牡丹亭》,从《钗头凤》到《浮生六记》,我们还 不知道中国人的心?一部红楼,中印文化合壁。“若说无情缘,今生 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情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玉黛玉,在这矛盾 中又如何解脱?黛玉之死,宝玉出家,不正说明情之至而心之碎吗?又说日本人。有两小文,可一窥大和之心: 一古歌人大伴郎麻子嫁女。

婚礼既毕,人去室空。中夜,她愁肠 难遣,无法入眠,乃抱女香枕做歌曰: “有女即嫁。

唯余香枕伴妾眠。” 歌者伤怀,又岂不让闻者落泪。

———母女深情,世上又有比这 弥足珍贵之物? 一个海员,邂逅一在店中工作之哑女。哑女有一黄雀相伴。

雀儿 飞到小伙子肩上,于是二人相视一笑。由此海员常来店中。

时光如梭,海员要出海了。离别的晚上,哑女以如火的目光向青年表露爱情:“你一定要活着回来!你回来,我们永远在一起!”青年始料不及,面露惊惶之色。

船出海了,但遭遇了海难,噩耗传来,哑女失神了,天天望着大海,最后,她从容地、慢慢地走到海中寻他的情人。但是,青年人事实上是获救了。

青年知道哑女为他蹈海而亡,略有悲色,又 似不怎么在意。酒后,一股冥冥中的力量使他来到海边。

黄雀在叫,黄雀飞向深海。似有无形的线在牵引,随着黄雀,他亦不由自主地走 向大海深处———在海浪的轰鸣声中。

佛教把人叫做“有情众生”。魏晋人说“圣人无情,下等人不及 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而东国日本,则有“旅路是伴连着,人世是情牵着”的名言。

从南亚天竺到中土华夏,再到东土扶桑,在精 神世界中都珍重一个情字。 东方宗法,地域社会,乃重一情。

西方城邦,自由国家,乃重一 智,此可谓其原因? 西方人惟智。但他们也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东方惟情。但惟情也造成了解也解不开的裙带关系。

西方人征服自然也破坏了人 与自然的平衡,但是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东方人唯情,但 对现代科技也在急起直追。

造物仁怀,未分万物孰优孰劣,也未划万 物以鸿沟。由比较方见差异。

有差异方有和同。玫瑰有玫瑰的美,兰 花有兰花的香。

失掉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大自然不可弥补的损失。人 类文明也一样:百花吐艳,千红竞芳,才是人类文明的春天。

和实生 物,同则不及。古代哲人,不是早就这样教导我们了吗?西方文化重 智,东方文化惟情。

前者易知,后者难察。但略举几例,便可皆能识 之。

首先,前者。西方一切学说之母胎始于哲学,而对哲学的定义就 是爱智慧的学问。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火、气?这就是西方 哲学的开始了。亚里士多德逻辑,欧几里德几何,乃为重智之产物。

阿基米德科学试验是西方重智的表现,也是西方近代科学之滥觞。西 方重智,故有近代科学之发达,物质世界之开发,现代化社会之建立。

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到美国的实用主义,从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韦伯的新 教资本主义伦理,到穆勒的利己主义都浸透着一种理智精神。西方哲 学对人类精神的讨论,也多以理智为结论。

如:古希腊有为理性而自 己戳瞎眼睛的哲。

8.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收集

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黎里中学 丁建方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已大量地渗入现代的中学英语教材和读物中,这与传统的英语教材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差别较大。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使用该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思维方式等。

通过对中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比,了解两者的差异。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中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视野,提高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以下简略地概括一些中学英语中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

日常生活交际和风俗习惯。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如姓名、称呼和问候之类。

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Smith”等,初学者应当注意。

在英语中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里对亲属的称谓很少,如“Aunt,Ancle, Cousin”等。 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汉语把亲属间的关系分得极细,既能分别性别、大小又能分出与称者的关系。

这种差异说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人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小辈直呼长辈之名比比皆是,少有避讳。

家庭成员之间即使是长辈也常对小辈说“Thank you”。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

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较多如“Lovely weather,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碰面时则常问“你吃了吗?”自古以来中国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见惯。

吃是人们谈话常见话题。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

与西方人交际时应注意一些话题。譬如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或宗教信仰之类的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人的隐私,别人无权知道。

特别女性的年龄,忌讳得很。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忌讳。

尊重女士是英国绅士的一大特点。 “Ladies and gentlemen”。

“Ladies first”等。Lady在前,体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如果陌生人见面,介绍人一般都是先向女士引见男士,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座位、拿行李等是英国所崇尚的一种 道德风范。 当你带领客人到家作客时,英国人仅会领你到客厅或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而不会带客人象中国人那样到处参观,西方有一句谚语“英国人的家就是他们的城堡”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则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推心置腹。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国家的社交习俗中坦荡直率的风格与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谨慎很是不同。

当别人问你是否有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总是要客气一番,有时会叫人搞不清是真还是假,弄得尴尬不堪。按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要即要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或不要“No,thanks”,不必推来推去。

当你受到别人的称赞和夸奖时,说声“Thank you”。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那是非常得体的用语,无须谦虚。

二。历史文化、习语和典故。

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典故习语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对文章的理解。“Black”一词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对遭受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黑人的称呼,甚至称黑人为“Black Slave”。

而随着黑人争取民族解放、平等、民主、自由运动的兴起,白人就借一个外来词“Negro”来称黑人。当黑人运动逐步地胜利后,黑人以“Black”而自豪。

美国著名黑人杰克逊则认为应当称美国黑人为“An American of African descent”才适当得体。 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作为其交际工具,随时都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文化是属于说这种语言的宝贵遗产,它们经常在日常交际和各种阅读材料中出现,值得倍加注意。如西方人说“He is a Shylock”,不了解情况的学生没法理解此句的含义,因为“Shylock”这一词很明显是一个人名。

而如果你知道 “Shylock”是莎翁笔下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时,此句就很容易理解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又如“Castle in spain”我们译为“西班牙城堡”,而其真正的含义是幻想或梦想。

就相当于汉语中的空中楼阁之类的意思。 英语习语是学英语者最为头痛的事,需逐步地和经常地积累。

“Pull one'sleg”是指开玩笑而不是拖后腿。“Child's play”是简单容易不是视同儿戏。

因为习语是该国文化在特定的场合内形成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It's Greek to me”,英国人一般都不懂希腊语,因而此句意为“我不知道”。

“Take French leave”是指用法国式的方式告别,英国人借用十七世纪法国流行的风俗习惯离开客厅时无需向主人或女主人告别,引深为不经同意和通知而做什么事情。 中西文在各自领域内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不同,便有了各自绚丽多彩。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