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品阶

2023-02-10 综合 86阅读 投稿:温瞳

1.品阶指的是什么

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往往分为流内、流外各九品。

而在一品之内,又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品阶是古代官吏级别高低的一个指标,官吏们依照等级被授予种种权益,包括俸禄、礼仪以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一些特权等。

品阶制度初建于秦代,到汉代已经比较严谨,当时用若干石来表示官职的尚低,最局的二公为一'万石,最低的则只有11斛,总分22级。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官分九品,品内再继续分为上中下、正从等阶的品阶制度。

这种九品官员制为后代历代所沿用,只是具体的品内等级划分方法有所不同。比如唐代文武均分29阶;宋代则文分29阶,武分31阶;明清时期文武官员也总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总18阶。

至于流外九品,也称未入流,指的是那些在国家机关服务却地位不高的胥吏的品阶,如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无甚实权只做些杂事的边缘小官吏。需要注意的是,秦汉时期的品阶往往既代表了官员的品阶,又代表了官员的职任。

但自汉代以后,品阶与职权逐渐开始分离,品阶并不代表相应的职权,而只表示一种官阶高低,这便是形成于魏晋时期并为后代一直沿用的散官制度。 所谓散官,即是有这个级别的经济和礼仪待遇,至于权力,则只有担任了相应的官职才会有。

比如汉代之后的文臣的“大夫”“郎”或武臣的“将军”“校尉”等官名并不代表官员的官职,而只是一种虚衔。历代一些上年纪的元老之臣,往往品阶很尚,其实并无实权,品阶高只是对他们的一种尊崇。

另外,古代经常出现文臣、武将品阶相同,但文臣地位要高于武臣的现象,这在唐以后尤其明显,这往往是统治者有意识地抑武扬文的结果。

2.品阶的意思是什么

品即品级,是官吏的级别,往往分为 流内、流外各九品。而在一品之内,又有上 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品阶是古代官吏 级别高低的一个指标,官吏们依照等级被 授予种种权益,包括俸禄、礼仪以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一些特权等。

品阶制度初建于 秦代,到汉代已经比较严谨,当时用若干石 来表示官职的高低,最高的三公为一万石, 最低的则只有11斛,总分22级。 魏晋时期, 出现了一种官分九品,品内再继续分为上中 下、正从等阶的品阶制度。

这种九品官员制 为后代历代所沿用,只是具体的品内等级划 分方法有所不同。比如唐代文武均分29阶; 宋代则文分29阶,武分31阶;明清时期文武 官员也总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总 18阶。 至于流外九品,也称未人流,指的是 那些在国家机关服务却地位不高的胥吏的品 阶,如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 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无甚实权只 做些杂事的边缘小官吏。

需要注意的是,秦汉时期的品阶往往 既代表了官员的品阶,又代表了官员的职 任。但自汉代以后,品阶与职权逐渐开始分 离,品阶并不代表相应的职权,而只表示一 种官阶高低,这便是形成于魏晋时期并为后 代一直沿用的散官制度。

3.中国古代的官职及品阶

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l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v10sp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1yc2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Q0GR=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dy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bT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R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eg|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eK/!SC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第六章 科举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阶级、阶层

冠礼

婚姻

丧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亲属

丧服

第十章 宫室

第十一章 车马

第十二章 饮食

第十三章 衣饰

第十四章 什物

修订版后记

关于本书的注音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

5.五十个文化常识(作者作品简介)

文化常识举例:

1、科普不是科幻。

科普是科学普及,是宣传现实科学知识,技术,成就。科普是过去科幻的展现。

科幻是带科学基础的超前幻想。并不是现实中已经实现的事件。科幻是将来的科普。

2、文化不等同于知识。

知识是一个人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文学知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军事知识。知识等,一般以学历为标识。

文化包括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性格与气度的逐步修炼,是一个人对社会生活,对人生的态度,表现为气质的不同凡响,。是一种修养气质的综合体现。

说一个人有知识是对他的肯定,说一个人有文化是对他的赞扬。

50、。。.

其余省去1000字。

6.中国古代后宫品阶

一、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

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

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

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

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

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

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

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

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爵视千石以下。 3、南北朝 ]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

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

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

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

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

7.清朝有多少品阶和官职清代有多少品阶多少官职职位 顶戴颜色花翎的

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官: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将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参将 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官:游击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官:都司 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官:城门领 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官:守备 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官: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武官: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武官:卫千总 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武官:把总 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 武官: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 武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 武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无。

文化常识品阶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