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太宗学书的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2.古代称顿首指什么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3.〖顿首是什么意思〗尺牍知识简介
顿首,指磕头。
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常用于结尾。语出《史记·周本纪》:“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顿首 dùn shǒu:磕头,叩头下拜,致敬,整理头发。“顿”是稍停的意思。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
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4.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5.顿首
古人称“顿首”之礼是指点头问候参考: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顿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
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
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
6.文化常识填空
(1).八荒:东 西 南 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
六合:天 地 东 西 南 北
六合八荒泛指天地之间,四海之内。
(2).乡试第一叫解元,会试第一叫会元 。
(3).落榜
(4).须眉指男子
自称:鄙人,小生 帝王自称:孤,寡人,朕
称帝王为:陛下,吾皇,皇上 称诸侯:王爷,xx王 称皇太子:殿下,太子爷
称将军为:(性)将军 称对方的妈:令堂;爸:令尊;
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束发:指青少年
(5)1.国家
2.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称他们的官位或者为老爷;以示尊敬和怀念
3.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7.中国古代诸如“稽首”“顿首”的跪拜礼都有哪些
1、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据文献记载舜时就有这一礼节,如《尚书舜典》记载:“禹拜稽首。”
郑玄注释《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
臣拜君之拜”。按照这一说法,稽首就是在跪拜时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儿的礼节形式。
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形式。
旧时给尊长者写信,在开头时常用“某某稽首”的字样即源于此。 2、顿首。
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
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其意思如同现代书信语的“向您问好”、“致敬”等等。例如唐朝柳宗元所写《献平准夷雅表》:“臣宗元诚恐诚惧,顿首顿首。”
3、空首。空首是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
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
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
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上古时代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也先行“空首”礼,如《尚书益稷》记载:“皋陶拜手稽首。”
自隋唐凳椅普及后,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
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为“凶事之拜”。 4、振动。
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5、吉拜。
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
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6、凶拜。
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
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7、奇拜。
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
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9、肃拜。
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敢肃使者。”
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今撎。”《说文手部》:“撎,举手(首)下手也。”
清代段玉裁注:“凡不跪不为拜,跪而举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肃拜。汉人曰撎。”
由此可见,肃拜的礼节形式为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抬头。古人在书信中常用“肃启”、“谨肃”等词就是从“肃拜”引申而来表示恭敬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九拜”的礼节形式现在在日常交往中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曾经有过的传统礼俗,仍旧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可以从有些人对神灵偶像的跪拜,祭祀礼俗中的跪拜,从还在使用的表示尊敬的语词,例如拜寿、拜年等看到“九拜”的影子。
8.唐宋文化文学常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王昌龄,岑参,崔颢
3、陈鸿的《长恨歌传》,无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
4、"颠张醉素"
5、吴带当风、疏体
6、刘知几
7、诗余,曲子词
8、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中调,长调;婉约词,豪放词
9、韩愈、柳宗元
1、语不惊人死不休
2、天然去雕饰
3、一吟双泪流
4、妙手偶得之
5、云生结海楼
6、今月曾经照古人
7、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8、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示儿)、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过零丁洋)、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岳飞(字鹏举,满江红)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