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城市名
1、战国时期 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苏州)。
2、秦朝 蓟(北京)、咸阳。3、西汉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成都(蜀郡)、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
4、东汉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邺城主体已消失)(临漳、安阳)。5、三国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益州、赤壁(武汉)、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北京)。
6、两晋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苏州)。7、南北朝时期 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8、隋唐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9、五代十国时期 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10、北宋和辽时期: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11、南宋和金时期 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时期 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顺德(邢台)。13、大明时期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顺德(邢台)。
14、大清时期 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奉天(沈阳)、顺德(邢台)。15、民国时期 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举介绍:1、北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2、成都: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该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
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三国时期成都为蜀汉国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
蜀汉政权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
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
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
2.古代时中国每个城市的名称各是什么
1、北京的古称——大都、蓟、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京师。
2、南京的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3、杭州的古称——临安、钱塘、武林。
4、苏州的古称——姑苏、吴郡、平江。
5、扬州的古称——淮上、江都、广陵、淮扬。
6、绍兴的古称——会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称——长安、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
8、开封的古称——大梁、汴梁、汴州、东京、汴京。
9、洛阳的古称——雒阳、斟鄩、洛邑、洛州、京洛、东洛、司隶、三川。
10、沈阳的古称——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称——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称——三山。
13、荆州的古称——江陵、郢都。
14、赣州的古称——虔州、虔城、宋城。
15、长沙的古称——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称——津沽、津门。
17、邯郸的古称——邺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广平府。
扩展资料
中国主要古代城市名称由来
1、天津意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乐帝朱棣在这里率领大军渡过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郸城市名押an韵,邯郸意为“邯山至此而尽”,郸同“单”意思是山脉的尽头,邯郸是中国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岛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岛,秦皇岛是中国唯一用古代帝王称号来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广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长治古称“上党”,明代在此地设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
3.文化常识之地名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地)(东)(南)(西)(北)。
(2)八荒;八为(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八个方向,八荒指(天下)。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荆州)、(雍州)。
(4)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5)江南:原意江之南。“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长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长江以南”。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带。
近代专指苏南和浙北一带。另:唐贞观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东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而诗文中说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文化上关于江南的定义,并不局限于长江南北,而是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
说起江南,大家都自然想到苏锡常,杭嘉湖,明州绍兴一代,在古代,称之为江南六府(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
(6)江湖:①(旧时四方各地)②指各处流浪卖艺、卖药生活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职业。
(7)江河: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8)中原:历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有学者认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为史书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南部。后来中原所指范围逐步扩大,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9)填写山名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4.古代的城市名字
咸阳 秦 至今
长安 西汉,隋(大兴),唐 西安
洛阳 东汉,北魏 隋 至今
汴梁 东京 北宋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开封
建康 建业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南京
大都 元 明清(北京) 民国(北平) 北京
余杭 钱塘(秦) 隋 临安 南宋 杭州
邯郸 战国 赵 邯郸
临淄 战国 齐 淄博
益州 三国 蜀 成都
会稽 三国 吴 苏州
盛京 满洲 沈阳
广陵 秦 江都(汉) 扬州(明清) 扬州
南海 秦 广州(三国吴) 至今
晋阳 战国 太原(秦、明清)并州(东汉、北宋)太原、北都、北京(唐)太原
泉州 唐 泉州
5.中国各城市的古时名称是什么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
现在,郑州市也以郑州商城为平台,进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都(洛阳,古又称“洛邑”)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为“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咸阳)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近代以来,少数民族政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内同汉民族政权一样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南北中国首都并不具有历史学意义,而是一种民间的变称。 各大古都 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在八大中国古都中,西安(周、秦、汉、唐)、洛阳(夏、商、周、汉)、南京(明、中华民国)、北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封(宋)、郑州和安阳(早期三皇五帝时代、商)六大古都都曾作为全国性政权的中国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国、定都南京的东晋、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的政权。
安阳 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在安阳境内建都。夏朝后期为都,时称西河,今位于安阳市东南。
殷商时期为商相都及殷都。汉末以后,以邺城(今安阳市东北18km处)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的都城。
不计五帝时期,作为都城的历史488年。 北京 北京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 ·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今位于北京之丰台区,当时称为蓟。
· 十六国时期为前燕国都 · 辽代为陪都,称燕京。 · 金朝(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4年为中都。
· 元朝为大都。 · 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
·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京,北伐成功后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北京改称北平。
·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至2006年,建都史长计906年。
杭州 杭州在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之首都。金朝灭北宋后,皇族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成为南宋都城。
其为都共计210年。
6.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号
7.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