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士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啊
博士在古文中是一种官名。
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
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扩展资料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
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
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
2.研究生、硕士、博士有什么区别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
硕士研究生按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统考"),英语、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部分专业通过全国联考的方式进行命题)。
2.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2017年之前主要是指在职研究生,大多只授予学位而未纳入国家公认学历范围。在职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为在职攻读,招收在职人员且部分专业要求工作经验、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其考试方式考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
2017年取消“在职研究生”称号,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纳入统考,在学习方式上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者执行相同的考试,划定相同的分数线,具有同等的培养标准,毕业时同时具有学历与学位证书。
博士研究生即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博士生。正在读的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严格来讲只能称为博士研究生;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
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而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考政治。
拓展资料
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一般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读年限为3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2年。
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而以同等学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则不能取得学历证书只能取得学位证书,其学历仍然是原学历,如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3.文化人类学博士是属于社会学博士吗
Clifford Gtz(克利福德geertz1926 8月23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出生于三藩。
教育背景,
,antioc,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士在1956收到。历任伯克利、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加利福尼亚高等专科学校。研究
主题
主要成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在摩洛哥,巴厘,印度尼西亚的java,包括社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的自然观。在他最重要的“文化阐释”作品中,他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包括对概念的深刻描述、对人类学以外的影响、社会学、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等。此外,在另一本重要的著作《乡土知识》中,以人类学为例,探讨人类学在个别区域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作
1957,”的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java ”(“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爪哇人的例子。
1960”),“宗教”(java java
1963宗教),“旧社会和新国家”(旧社会与新国家
1963),“农业国际化:在印度尼西亚“生态变化过程(农业内卷化,在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迁过程。
1963),和“王子”(小贩和王子
1964),“作为文化系统的思想”(“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Apter,D.(主编),意识形态和不满
1965),“社会历史的印度尼西亚镇”(印度尼西亚镇
1966社会历史)”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在Banton,M.(主编),对宗教
1968研究的人类学方法),“伊斯兰观察: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发展”(观察:在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发展。“1973”,《文化阐释》(《文化阐释:文选》) >:Han Li译 >;。南京:苏北小上海出版社,1999。
那zbirigo等人,王明明学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75,“巴厘亲属”(巴厘亲属关系(与Hildred Geertz)。“1975”,“作为一般认知文化系统”(作为文化系统的常识)。安提阿回顾
1975),“自然观:对人类学的理解(“从本地的角度:在人类认识自然。美国科学家,63:47 - 53。在塞尔比K. Basso和H.(主编),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Albuqerque
1976),“作为一个文化系统艺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体系,MLN,91:1473-99)
1979,“摩洛哥”的社会意义命令(在摩洛哥社会意义和秩序(Hildred Geertz和Lawrence Rosen)。
1980)、“尼亚加拉瀑布:第十九世纪巴里系列在(内加拉:巴厘剧院国家第十九世纪)
翻译:赵冰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83,“地方性知识:解释人类学随笔”(本地知识:诠释人类学。随笔)
版本:王海龙,张佳璇,北京,Westview出版社,2000。
杨德瑞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1984、“反“反相对主义”(“反antirelativism。“美国人类学家,86(2):邱长溶。)
1988,“工作与生活:作为作家的人类学家”(工作与生活:作为作家的人类学家。“1995”,“追求真理:两个国家,四年,十个人类学家”(事实上,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个人类学家)
4.文化人类学博士是属于社会学博士吗
Clifford Gtz(克利福德geertz1926 8月23日-),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出生于三藩。
教育背景,,antioc,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士在1956收到。历任伯克利、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加利福尼亚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主题主要成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在摩洛哥,巴厘,印度尼西亚的java,包括社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的自然观。在他最重要的“文化阐释”作品中,他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包括对概念的深刻描述、对人类学以外的影响、社会学、文化史和文化研究等。
此外,在另一本重要的著作《乡土知识》中,以人类学为例,探讨人类学在个别区域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1957,”的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java ”(“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个爪哇人的例子。
1960”),“宗教”(java java 1963宗教),“旧社会和新国家”(旧社会与新国家1963),“农业国际化:在印度尼西亚“生态变化过程(农业内卷化,在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迁过程。1963),和“王子”(小贩和王子1964),“作为文化系统的思想”(“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体系。
在Apter,D.(主编),意识形态和不满1965),“社会历史的印度尼西亚镇”(印度尼西亚镇1966社会历史)”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
在Banton,M.(主编),对宗教1968研究的人类学方法),“伊斯兰观察: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发展”(观察:在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发展。“1973”,《文化阐释》(《文化阐释:文选》)< > >:Han Li译< > >。
南京:苏北小上海出版社,1999。那zbirigo等人,王明明学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75,“巴厘亲属”(巴厘亲属关系(与Hildred Geertz)。“1975”,“作为一般认知文化系统”(作为文化系统的常识)。
安提阿回顾1975),“自然观:对人类学的理解(“从本地的角度:在人类认识自然。美国科学家,63:47 - 53。
在塞尔比K. Basso和H.(主编),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Albuqerque 1976),“作为一个文化系统艺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体系,MLN,91:1473-99)1979,“摩洛哥”的社会意义命令(在摩洛哥社会意义和秩序(Hildred Geertz和Lawrence Rosen)。1980)、“尼亚加拉瀑布:第十九世纪巴里系列在(内加拉:巴厘剧院国家第十九世纪)翻译:赵冰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83,“地方性知识:解释人类学随笔”(本地知识:诠释人类学。随笔)版本:王海龙,张佳璇,北京,Westview出版社,2000。
杨德瑞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1984、“反“反相对主义”(“反antirelativism。
“美国人类学家,86(2):邱长溶。)1988,“工作与生活:作为作家的人类学家”(工作与生活:作为作家的人类学家。
“1995”,“追求真理:两个国家,四年,十个人类学家”(事实上,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个人类学家)。
5.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
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
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
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
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
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
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
6.读博士5年究竟值不值得
读博士5年究竟值不值得?
21世纪以后好多人都会想着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就会在学习上花费更大的功夫,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越来越多大学的建立,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更广,那么自然而然,有一部分人想要读完本科以后读研究生下来是博士,但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很多人在读博士的时候已经可以开始工作了,所以就会有一些人在想读博士到底值不值得。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呢,在这点上,笔者认为用五年时间读博士是非常值得的。
01,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在义务教育的时候,我们只是学习了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也只是对自己所针对的专业有一些比较浅层的了解,当研究生的时候就会有更深的了解,那么当博士的时候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上面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小学到博士,我们中间需要花费的这么多年对我们个人而言,在知识上的摄入是非常多的。读博士的时候,我们的年龄都比较大心智也都成熟了,在知识的接受方面更好,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通透一些,所以说花五年时间来读博士会提升我们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
02,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基础博士生的知识储备要比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知识储备更多一些,在读博士的五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积累到一些比研究生和本科生更多的知识,而且在这个时间我们还可以工作是个两不耽误的事情就是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忙,但是如果在一个公司的选择上的话肯定会选择博士生。博士生能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所以说在就业上博士生相比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大的优势,而且自己创业的话也比低学历的人懂得更多一些。这五年时间就相当于是在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03,人际交往更高层次当自己是博士生的话自己更优秀,那么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也都会更加的优秀,也可以在博士生中交到朋友,而这些人以后在社会上都是有比较好的发展前途的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上有很大的帮助。读了博士以后也能够使我们的身份更上一层楼,跻身到整个社会的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阶层中。
综上所述花五年的时间来读博士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的,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人际交往的层面,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以后发展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也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况且在这五年中我们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7.“博士都是指学位吗
“博士”,如今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 位。
其实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这个称 谓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 士,秦官,掌通古今。”
此时的博士是一种官 职,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保管朝廷文献档 案,并随时准备向帝王讲解知识,有一些 “顾问”的意味。 因为工作性质与职责所在。
当时的“博士”学问相当渊博。如秦国博士 伏生,学问相当髙深,尤其精通《尚书》,到 汉文帝时,90多岁的他仍然能够背诵此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诗书,西汉兴文教, 正是靠他的记忆,《尚书》才得以再传。汉武 帝时,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负责懦家五经 的研究、讲解传授;唐代则设有国子、四门 等博士,负责教授学术,属于文化类官职; 宋代的国子博士,官职五品;明清两代,同 样有“国子博士”,官职不高。
另外,在古代,政府还设置了一些专 精一艺的“博士”官职。西晋设“律学博 士”,北魏增设“医学博士”,唐朝则又增 置“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这种“博士”,除去官职的意味,非常接近于现 代意义上的教授。宋代时,这些专业“博 士”被废止。
进人现代,“博士” 一词成为一个纯学术 性的称谓,并且更加专业化。 应该说,这是 一种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结 构简单,学术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只能依附于政治权力。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 展,学术可以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取得自 己的文化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
古今“博士”相比,古代的“博士”要 比现在的“博士”地位更高,他们一般充任 教育长官、担任教职,享受国家俸禄;现在 的“博士”仅仅是一级学位,从事某种学术 的专门研究,没有正式的职位,也不享受国 家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