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江苏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苏,位于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全省陆地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地形以平原为主,南部有丘陵错落。
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湿润多雨,四季分明,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全省境内河川交错。
水网密布,长江东西横穿,京杭大运河南北纵贯。太湖和洪泽湖像两面大明镜,分别镶嵌在水乡江南和苏北平原。
江苏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江苏居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吴文化、汉文化,并且不断地将它们深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省会南京是中国的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地理概况江苏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连安徽,北接山东。境内河川交错。
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千米,长江横穿东西425千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千米。
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中太湖和洪泽湖都在江苏,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
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东部临黄海有近千千米的海岸线,海涂面积达60多万公顷。
气候特点江苏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3~16℃。由北而南递增。
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的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通过;7月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以北,雨季较短,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以南深受梅雨和台风影响。
雨季较长,降水较多,4~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徐淮一带在85%以上。自然资源江苏省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质量较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如金属矿产中的锶、锗、铅、锌;非金属矿产中的蓝晶石、高岭土、陶土等。
江苏的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质量高,气候条件也很适宜。江苏的生物资源很丰富,种类繁多,这里还存在许多世界著名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如麋鹿(人工放养)、丹顶鹤、秤锤树等。
交通运输江苏是京沪铁路的重要节点,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使那里的货运量有很大增长。目前,江苏公路里程已达12万多千米,内河航运里程达23000多千米,以南京、镇江、无锡为中心,航道总长和密度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中。
南京有到全国各地的多条航班。而连云港作为江苏省的主要海港。
承担着重要的海运任务。经济概况目前江苏已成为全国工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江苏省工业以机械、电子、纺织、石油化工等为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产值居全国各省前列。
江苏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是粮、油、棉、薄荷生产基地。
江苏境内的长江水道和京杭运河河段构成全省内河航线的主干线,航道总里程居中国第一,还有近百个吞吐量10万吨以上的港口;南京、徐州还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便利的交通加速了江苏省经济的发展。
文化习俗江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省的99.64%。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多。
共有26万人。但55个少数民族齐全,其中回族人口最多。
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2%,其他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苗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省会:南京南京市简称宁,是江苏省辖市,省会驻地,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位于省境西南部。面积6597平方千米。
全市辖11区2县。南京历史悠久,战国初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建越城,这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墙。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境内山地、江河、平原交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电子、汽车、化工产品生产在全国位居前列。
京沪、宁芜铁路在此交会,有60多条公路沟通境内外,南京港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南京已成为华东地区铁路、公路、空运、管道运输的枢纽。
南京还是全国六大通讯中心之一、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千米,现辖6个区和5个县级市,总人口616万。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问。
苏州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
我国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徐州古称彭城。
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
夏禹治水时,分全国疆域为九州,徐州即为其中之一。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
徐州自古兵家必争,是有名的军事战略要地。千百年来,围绕徐州进行的战争多达200余次。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徐州工艺产品如柳琴、皮毛画、玉雕饮誉中外。
沛县狗肉、东坡回赠肉、珍珠鸭子等传统名菜名扬海内外。南郊云龙山更是风景名胜众多。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市是江苏省辖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省境中部,。
2.求江苏省的代表性文化介绍
1,昆曲。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2,扬剧。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3,扬州玉雕。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5,无锡惠山泥人。无锡惠山所产的泥人,以其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形神俱备的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6,南通蓝印花布。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传说为嘉定一归姓者发明。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前庄后坊的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
6,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7,苏绣。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3.江苏的历史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在江苏这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江苏境内就生活着丹徒“高资猿人”;在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泗洪下草湾人”、“丹徒人”、“溧水人”、“宜兴人”等远古居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吴县草鞋山文化跨越中发现的炭化籼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纤维织成的罗纹葛布线片以及“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昆山千墩、吴县张陵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来看,江苏境内古人类创造的文化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
江苏在春秋时期,分属吴、宋等国,战国时为楚、越、齐国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属九江、会稽等郡。西汉时分属徐州郡和扬州郡。
三国时,苏南属吴,苏北归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
宋代属江南东路的一部分。
元朝时,苏北属河南省,苏南属江浙省。明朝,建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朝初年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省辖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江宁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其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
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苏全境解放,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1953年1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
1955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松江专区九县和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
1966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
1980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4.历史文化常识
夏 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商① 约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周:西周 前1046-771年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秦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汉:西汉③ 前202—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三国: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十六国④ 304-439 — —
南朝: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阳 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隋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唐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十国⑤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辽 907-1125 皇都 (上京) 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中都 北京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44-1911 北京 北京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5.江苏的历史
江 苏 简 称 「 苏 」 。
清 康 熙 六 年 ( 1667 年 ?copy; 正 式 建 制 江 苏 省 , 取 江 宁 、苏 州 二 ?reg; 的 首 字 而 得 名 , 其 范 围 与 现 在 大 致 相 同 。 江 苏 从 1983 年 起 实 行 市 领 导 县 体 制 。
全 省 现 设 11 个 省 辖 市 , 省 会 南 ?copy; , 1995 年 ?copy; , 全 省 总 人 口 7066 万 人 , 是 全 国 人 口 密 度 最 高 的 省 份 。 江 苏 地 处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沿 海 的 中 部 和 长 江 、淮 河 的 下 游 , 东 濒 黄 海 , 北 接 山 东 , 西 连 安 徽 , 东 南 与 上 海 、浙 江 接 壤 。
全 省 土 地 总 面 积 10. 26 万 平 方 公 里 , 境 内 地 势 平 坦 , 平 原 辽 阔 , 土 地 肥 沃 , 江 河 湖 泊 密 布 , ?reg; 资 源 丰 富 。 西 南 部 和 北 部 边 缘 分 布 着 一 ?copy; 低 山 丘 陵 , 面 积 1 ?reg; 47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14 . 3 % ; 由 苏 北 黄 淮 平 原 和 长 江 三 角 洲 平 原 组 成 的 平 原 面 积 7 . 06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68 ?reg; 8 % , 现 有 耕 地 446 ?reg; 4 万 公 顷 ; 由 江 河 湖 泊 组 成 的 ?reg; 面 面 积 1 ?reg; 73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全 省 总 面 积 的 16 . 8 % , 比 重 ?reg; 大 居 全 国 ?reg; 冠 , 故 以 。
鱼 米 ?reg; 乡 上 著 称 。 江 苏 海 岸 线 长 1040 公 里 , 沿 海 滩 涂 约 980 万 亩 , 蕴 藏 着 比 较 丰 富 的 潮 汐 资 源 、?reg; 土 资 源 和 生 物 资 源 。
江 苏 属 亚 热 带 和 暖 温 带 地 区 , 气 候 温 和 , 雨 量 适 中 , 具 有 ?reg; 暑 变 化 显 着 、四 季 分 明 的 特 徵 “ 全 省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13 度 - 16 度 。 由 於 受 季 风 气 候 影 响 , 江 苏 降 ?reg; 充 沛 , 年 降 ?reg; 量 724-1210 毫 米 。
江 苏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 品 种 较 多 , 分 布 广 泛 。 平 均 每 一 万 平 方 公 里 拥 有 数 高 於 全 国 平 均 ?reg; 平 。
能 源 方 面 有 煤 炭 、石 油 和 天 然 气 。 非 金 属 矿 产 有 硫 、磷 、钠 盐 、?reg; 晶 等 。
有 色 金 属 有 铜 铝 、锌 、镌 、锰 等 。 特 种 非 金 属 矿 产 以 及 大 理 石 等 建 材 矿 是 江 苏 矿 产 资 源 的 优 势 。
其 中 高 岭 土 、陶 土 、?reg; 晶 等 储 量 均 居 全 国 首 位 。 近 年 来 新 发 现 的 钛 铁 、钽 铌 和 金 红 石 三 种 矿 产 品 位 较 高 , 其 储 量 均 居 全 国 前 列 。
江 苏 生 物 资 源 非 常 丰 富 。 内 陆 淡 ?reg; 鱼 类 140 种 , 近 海 鱼 类 150 种 。
植 物 资 源 850 种 , 此 外 尚 有 可 开 发 利 用 的 野 生 植 物 600 多 种 。 江 苏 是 我 国 开 发 历 史 较 早 的 地 区 ?reg; 一 。
六 朝 时 代 的 建 康 、?copy; 口 、丹 阳 已 是 相 当 繁 华 的 都 会 。 隋 唐 时 代 , 随 着 始 鉴 於 春 秋 时 代 的 大 运 河 的 大 规 模 拓 展 , 沿 线 城 市 日 趋 繁 荣 , 扬 州 成 为 东 南 财 赋 、漕 运 、盐 铁 转 运 中 心 。
两 宋 时 期 , 大 湖 地 区 养 蚕 业 兴 起 , 丝 绸 运 销 海 外 。 明 清 时 代 , 苏 州 丝 绸 , 南 通 土 布 , 常 州 、镇 江 麻 布 均 为 内 销 和 出 口 重 要 商 品 。
江 苏 是 我 国 近 代 民 族 工 业 的 发 祥 地 ?reg; 一 , 在 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史 上 占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甲 午 战 争 前 五 ?reg; 年 , 江 苏 就 有 官 办 的 金 陵 制 造 局 、青 龙 山 煤 矿 、徐 州 煤 矿 。
本 世 纪 初 , 江 苏 民 族 资 本 工 业 有 棉 纺 织 、缫 丝 、面 粉 、榨 油 、自 来 ?reg; 、电 力 等 企 业 155 家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 1914-1918 ?copy; 时 期 , 江 苏 民 族 资 本 工 业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 主 要 集 中 在 苏 州 、无 锡 、南 通 、常 州 四 市 , 并 出 现 了 张 赛 、荣 德 胜 、刘 国 钧 等 一 批 着 名 实 业 家 。
据 1932 年 调 查 , 江 苏 有 近 代 工 厂 4652 家 , 产 业 工 人 10.8 万 人 。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前 的 江 苏 , 无 论 是 工 ?copy; 业 、商 业 、交 通 运 输 业 等 都 已 有 一 定 的 基 础 。
民 族 资 本 占 全 省 工 业 资 本 总 额 的 80. 3 % , 并 形 成 了 棉 纺 织 、缫 丝 、面 粉 三 大 优 势 行 业 。 江 苏 历 史 悠 久 , 人 文 荟 萃 , 山 川 秀 丽 , 风 光 旖 旎 , 旅 游 资 源 ?reg; 分 丰 富 。
自 然 景 观 与 人 文 景 观 交 相 辉 映 , 名 胜 古 迹 遍 布 全 省 各 地 。 南 ?copy; 的 六 朝 胜 迹 , 苏 州 的 古 典 园 林 , 无 锡 的 太 湖 风 光 , 扬 州 的 汉 唐 文 化 , 徐 州 的 秦 汉 遗 迹 , 南 通 的 江 海 胜 境 , 连 云 港 的 海 域 仙 境 , 镇 江 的 山 林 寺 院 , 宜 兴 的 奇 洞 异 石 等 等 , 组 成 特 有 的 旅 游 群 体 优 势 。
其 中 南 朝 石 刻 , 古 朴 凝 重 , 精 美 绝 伦 , 堪 称 艺 术 瑰 宝 。 栖 霞 山 的 千 佛 岩 有 「 南 国 云 岗 」 ?reg; 誉 。
南 ?copy; 城 墙 是 世 界 上 最 宏 伟 的 ?copy; 城 ?reg; 一 。 连 云 港 将 军 崖 的 崖 画 是 原 始 社 会 的 石 刻 艺 术 遗 存 , 被 誉 为 我 国 最 早 的 「 天 书 」 。
孔 望 山 的 摩 崖 造 像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佛 像 石 刻 , 被 视 为 「 国 宝 」 。 徐 州 出 土 的 汉 代 兵 马 俑 极 为 珍 贵 。
苏 州 和 扬 州 的 古 典 园 林 「 虽 由 人 作 , 宛 自 天 开 」 , 是 我 国 古 代 园 林 中 的 代 表 作 。 可 以 与 中 原 文 化 相 媲 美 的 吴 越 文 化 和 长 江 文 化 起 源 於 江 苏 的 镇 江 、无 锡 、苏 州 、常 熟 一 带 , 这 ?copy; 地 区 , 具 有 「 小 桥 流 ?reg; , 村 舍 掩 映 , 稻 麦 ?reg; 香 , 扁 舟 荡 漾 , 吴 语 问 答 , 冶 然 自 得 」 。
6.求江苏金湖县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风土等知识
金湖,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两省(江苏、安徽)三市(扬州市、滁州市、淮安市)交界,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37万,相传是尧的故乡,有苏北“小江南”之美誉。
这里,地杰水灵,物产富饶。金湖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县域以西紧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东紧靠古老而富生机的京杭大运河,境内水域宽广、河湖相连,东南有高邮湖,东部有宝应湖,东北有白马湖,全国知名的淮河入江水道贯穿腹地。
水乡金湖土地肥美,资源丰富,仅滩涂就有40多万亩,境内地长稻麦豆谷、树结桃梨果枣、水生菱藕芡实,晶莹剔透的淡水虾、个大味美的长绒蟹、盖大肉嫩的金湖鳖、体态丰圆的无鳞鳗……满湖丰饶,尽显水乡物美。 这里,文化独特,民风淳朴。
位于南北文化交汇之处的金湖,深受吴楚文化、齐鲁文化和运河文化多影响,文化底蕴厚实,文化风格独特,境内颇有特色的“湖城文化”正在兴起,金湖秧歌、金湖剪纸、金湖娃艺术团等在文艺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因“洪武赶散”事件,金湖人的祖先是在明朝从苏州迁移于此的。
金湖人生于多重文化之中,长于江淮河湖之旁,享受水的恩泽,内藏水的灵气,感情真挚,从善如流,到金湖作客您会享受到非家似家的温馨、非亲胜亲的热情。 这里,区位优越,基础雄厚。
金湖紧邻上海、南京、扬州、连云港,盐金国防公路、宁连一级公路横穿境内,京沪高速公路擦肩而过,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是上海、南京的清幽“后花园”、绿色“菜园子”、有机“米坛子”。建县以来,金湖人民团结拼搏、奋力开拓,用汗水浇铸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基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
工业方面培育了石油机械、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等销售收入分别近10亿元的3大支柱产业和采油树、仪表、电缆、车桥、卫生纸、渔网渔具等50多个优势产品,“金莲”卫生纸获部优标志,全省同类产品年销售量第一;石油机械压井管汇、采油树等通过国际API认证,覆盖全国70%市场;“84”爱特福系列产品获江苏知名商标,市场影响大。社会事业方面,赢得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金湖发展潜力巨大,农水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升级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近年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看中金湖经济环境,已在金湖开发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这里,风光秀美、恬静怡然。
天然雕饰的水乡风光,造就了金湖独特的旅游景观。有“淮尾明珠”之誉的金湖县城,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浸透着水的灵秀与温润。
人间彩虹的金湖大桥,静谧幽雅的万亩嵇圩林海,十里荷香、碧叶连天的闵桥万亩荷花荡,轻松悠闲、怡情自得的白马湖水上风光等等,让您远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恩赐,品味人生真谛。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迹,写下华丽彩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游历金湖时,一句“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醉倒天下游客,意境超然,心旷神怡。
7.历史上的江苏
楚汉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渊源。它的显性特征是刚强雄浑。
吴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其具有清新气息、柔美风格、鲜活灵性,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乐于创新等显性特征。
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为中心,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
淮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淮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
西汉淮阴(今淮安)枚乘是汉大赋的开山祖师,被后人推崇为“文章领袖”。盛行于梁、陈间的宫体诗,追求声律上的和谐美与韵律上的回旋美,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唐江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韵律和谐婉转,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南唐后主李煜词作极富感染力,后人尊之为“词圣”。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都享誉世界。和它们并称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也与江苏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唐代的传奇、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受读者喜爱。江苏民间口述文学丰富性和艺术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刘邦、项羽、吴三桂、专诸、要离、夫差、西施、张道陵、彭祖、刘细君、鲁肃、孙策、孙权、仲雍、言偃、虞姬、吕雉、韩信、萧何、曹参、樊哙、枚乘、刘知几、陈琳、徐福、陈圆圆、王导、郭璞、葛洪、谢安、顾恺之、徐广、刘裕、赵安、戴颗、刘义庆、范缜、陶弘景、萧衍、刘勰、伍子胥、孙武、萧道成、萧绎、萧统、徐偃王、季札、道宣、员半千、鉴真、张旭、张若虚、范仲淹、张籍、李璟、李煜、汪广洋、秦观、王磐、张士诚、米芾、杨邦乂、洪兴祖、戴叔伦、张宣、魏胜、马光祖、范成大、梁红玉、刘世勋、周应合、黄公望、睢景臣、施耐庵、沈万三、郑和、高谷、蒯祥、沈周、庄昶、石淮、胡琏、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张宏、何棠、王问、吴承恩、刘鄂、王世贞、、焦竑、顾起元、刘元珍、徐霞客、张怀、张溥、金圣叹、李渔、朱元璋、王念孙、王引之、朱棣。
8.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无锡是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1994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雷州、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增补山海关(区)2001年8月10日公布 增补凤凰县2001年12月17日公布 增补濮阳市2004年10月1日公布 增补安庆市2005年4月14日公布 增补泰安市2007年3月9日公布 增补海口市(与琼山合并)2007年3月13日公布 增补金华市、绩溪县2007年3月18日公布 增补吐鲁番市2007年4月27日公布 增补特克斯县2007年5月6日公布 增补无锡市2007年9月15日公布 增补南通市2009年1月2日公布 增补北海市2010年11月9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