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演常识:什么事七力四感
什么是“七力”: 1、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培养与发展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是演员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 ※表演艺术是表现人的艺术,演员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中,焦点自然应该集中在对生活中的人的观察上; ※想在对生活的观察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具备十分敏锐的细致入微的捕捉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了解、感受所观察的人物的心理特征的能力; ※演员的观察力是在演员有意识地长期不懈地观察生活的努力中培养起来的; ※演员要时时刻刻都应该是目中有人,把目光总是投向生活中千差万别、风采各异的人群。 2、积极而稳定的注意力。
※演员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必须具有积极的稳定的和不断持续发展着的注意力; ※演员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创作上,首先是表现在他(她)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对象上,不能真正的在舞台上行动起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中去感受并真正地与对手进行真实的相互交流,这样就必然使表演失去了真实性和有机性; ※演员在创作中的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 ※演员在创作中应该把注意力积极稳定地集中在行动的对象上,并且随着行动的发展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注意力的基本要求就是演员在创作中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 ※演员在创作中要尽可能地克服自己思想上的私心杂念,最重要的是“醉心”于戏剧情境中的事物,善于为自己表演中的行动创造出诱人的目的; ※演员就是要把那些本身没有什么兴趣的对象变成对自己有兴趣的对象。把没意思的东西变成有意思的东西。
3、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无法脱离想象; ※尽管戏剧演员是在剧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但是要想把剧本中的文学形象再创作成为舞台人物形象,演员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剧作家提供的情境、事件、人物等都变得具体和丰富起来,从而使剧本中简单的舞台提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在演员的想象力的帮助下得到充实和深化; ※想象在演员的创作中不仅起着对剧作的补充与深化的作用,还能促使演员产生情绪体验以及动作的欲求; ※演员的想象力应该具有强烈的行动性; ※演员的想象中还应该有一种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即兴想象,如果演员不想在每次的创作中去机械地重复前一次的创作的话,这就需要与同演者进行合作时,在接受对方所给予刺激的同时,能够出现一种即兴的想象,进一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创作; ※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的培养与发展是和演员的生活积累与文学、艺术修养分不开的。
生活知识的广博与文艺修养的丰富是演员具有丰富、活跃的想象力的基础; ※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可以运用“有魔力的假设”来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4、敏锐而真挚的感受力。
※在生活中,人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总会产生某种感受,并引发出相应的情绪上的变化,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感受力; ※在表演艺术中,演员在创作人物形象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创造出人物的情绪体验; ※演员的感受力是创造出人物情绪体验最主要的保证; ※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所接受的并非像生活中那样真正的刺激,而是一种艺术的虚构,演员往往无法感受到客观上给予的刺激,因而无法创造出人物的情绪体验,导致结果只能以虚假的“表演情绪”的办法搪塞; ※演员在创造人物时缺乏真实的体验的原因,除了创作方法与技巧上的优劣程度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演员所必备的敏锐而真挚的感受力; ※演员创作素质中感受力的培养与演员的总体素质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生活中必须是一个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有着鲜明的爱憎的人。 5、真实、准确而合理的判断与思考力。
※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创作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判断; ※判断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思考; ※在表演创作中,要做到像生活中一样地进行思考与判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表演创作中的情境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剧情中的一切发生的事物的结果已经预定,在创作过程中演员如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准确的思考与判断,而是不加思索的直奔结果,最终只能使所扮演的人物虚假造作,变得苍白无力。 6、灵敏而有细腻的适应力。
※在表演创作中,演员时时刻刻都要去适应规定情境所给予的刺激,适应表演中对手所给予的刺激,并且通过灵敏而细腻的适应力去展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具有良好适应力的演员,在表演上常常能够创造出十分准确、鲜明、微妙、多彩的适应,使其创造出来的人物生动感人;反之,演员所创作出来的人物,会千篇一律,使观众感觉枯燥乏味; ※演员在表演中的这种适应从创作方法上讲是建立在对规定情境的理解与感受和对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演员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建立在具有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等等基础之上的。 7、鲜明的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
※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应该是既有真挚、深切、细腻的内心体验,又有准确、鲜明、生动的外部体现; ※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 ※只有通过外部的表现,演员的内心体验才具有可视性。
2. 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
3. 表演必有的常识
1、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尽管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作者尚没有完全脱离戏剧理论的框架了总结电影剧作的特殊规律,它对于我们说来却是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在考证戏剧理论与电影剧作理论的关系方面。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以“冲突律”为结构依据的传统剧作特征; 2、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论文选》:这本书全面地选编了中外电影著名电影家和电影理论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们能够简捷地对电影理论有个基础的全貌的了解; 3、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全面选编了从1920至198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理论有个总体的概观; 4、王迪主编《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们合著的影片剧作分析教材,能使我们看到老师们在对一部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时的方法; 5、苏牧《荣誉》:作者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编剧专业教授,这本著作是他讲授影片分析课的教材,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一些外国名片,观念较新;。
4. 戏剧基本常识有哪些
戏剧(drama) [drama;play] 旧时专指戏曲,后用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
希腊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具体含义】 综合艺术的一种。
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 ,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 。
2个世纪以后 ,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观众说: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
“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 冲突说:以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为代表。
19世纪末,布伦退尔指出:舞台乃是人的自觉意志发挥的场所,人物的自觉意志的发挥必定会遇到阻碍,主体为克服阻碍就要与之斗争,这就构成“意志冲突”,戏剧的本质就在于此。美国戏剧理论家J.H.劳森则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
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激变说:英国戏剧理论家W.阿契尔否定布伦退尔的“冲突”说,他把小说与戏剧相比较,认为小说是“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激变”( crisis ,又译危机 )的艺术,戏剧所处理的是人的命运和环境的一次激变,这就是戏剧本质的所在。 情境、实验室说:早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就曾把“情境”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
黑格尔在谈到戏剧的特性时,也曾把“情境”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并强调情境的本体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 、剧作家J.-P.萨特把自己的剧本称为“情境剧”,并把戏剧的对象说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选择行为。
B.布莱希特则把戏剧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认为:剧院乃是检验人类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实验室。这种观念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本质。
【戏剧起源】 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 (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
“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
5. 想学表演 应该都学哪些知识
你好,其实也不难的,根据表演系的课程,自己买书来学就是了。另外,可能很多书都买不到,你最好是到专门的书店或者艺术院校购买。
一是台词。关于普通话的书有很多,书店都有卖的。关于绕口令训练这类书,中国传媒大学是有专门课程训练的。
二是形体。这和练舞蹈的区别不大,只是难度低很多。主要是为了训练肢体的协调能力,还有就是保持体形。
三是表演。这是很大的一类了,我也没学过,不知道怎么答你。但是,我想至少是有这些方面的,学习电影的历史,学习电影的技术、通过做小品,观察生活,模仿等方法的提高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体会不同的人生。。其实目前国内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的,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的电影馆系列等等。
自学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必须要持之以恒,对电影的热爱也不应该只是从打算从事这么工作的时候才开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你之前对电影大量的积累和体会,否则也是学不好的。另外,你可以上北京电影学院的网站,看看是否有函授的课程。如果有,那就很方便了。你只要报名学习就行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请设为好评哈^^】
6. 戏剧的知识有哪些
南:豫剧 大平调 四平调 宛邦 月调
山东:吕剧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
安徽:黄梅戏 花鼓戏
广东:粤剧
浙江:评弹
北京:京剧
东北:二人转
陕西:秦腔
上海:沪剧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出。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