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介绍些艺术知识
立体主义: 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 影响,发展出新风格。
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 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
因此立 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
由於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 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 、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希兹 、布朗库希。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 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
他自幼喜爱 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 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
此时 ,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 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 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 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 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 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 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
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
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 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 。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
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
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
2.艺考文艺常识都考写什么
标签: 文艺, 常识写清楚些_ _ 机、器。 回答:3 人气:53 提问时间:2008-11-30 12:21答案内容简介《文艺常识》一书,是真诚献给报考艺术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制片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影视学、摄影、摄像、灯光照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导演、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的一部考前参考用书。根据多年来考生对此类读物的迫切需求,经全体编创人员齐心协力,为考生们编写整理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舞蹈、音乐及其他知识等,共几百个条目具体内容的概述。
作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育人方式应起始于入学考试阶段。《文艺常识》无论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考前参考,还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部分功能性的教育与服务工作,都将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拓展学科发展。事实上,类似“小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包括中小学生读物有许多,但却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考生集中阅读、复习和迅速补充知识的需求。
在《文艺常识》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工具书,从条目的选择到内容的撰写,都尽量考虑到考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向考生提供容量适度的考前知识准备,使考生在文艺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与补充。本书在部分条目名称的确定和内容的编写上与相关工具书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以电影、文学和美术部分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就使得篇幅更为浓缩也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
3.
①文学、艺术的分类
古代文学中
文章分:史体文、诸子文、骈文、古文、小品文
戏曲分:诸宫调、北曲杂剧、散曲、南曲戏文、传奇
小说分:志怪、志人、传奇、笔记小说、变文、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
现当代文学主要分以下四大类
一、小说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
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二、散文
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
散文之分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三、戏剧
从戏剧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答案补充
四、诗歌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艺术种类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
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文学等)
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综合艺术。
电脑艺术
电脑艺术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
凡是一切与电脑有关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维、三维的,静止画、动画(movie),从自由创作、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CM)到网页设计,可谓包罗万象。
艺术专业分类
美术(绘画、设计、雕塑、建筑)、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都是属于艺术类的,艺术类形态有很多很多。主要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类别
4.清介绍些艺术知识
立体主义: 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 影响,发展出新风格。
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 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
因此立 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
由於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 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 、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希兹 、布朗库希。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 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
他自幼喜爱 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 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
此时 ,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 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 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 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 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 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 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
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
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 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 。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
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
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
5.文艺常识包括哪几块
内容简介
《文艺常识》一书,是真诚献给报考艺术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制片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影视学、摄影、摄像、灯光照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导演、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的一部考前参考用书。根据多年来考生对此类读物的迫切需求,经全体编创人员齐心协力,为考生们编写整理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舞蹈、音乐及其他知识等,共几百个条目具体内容的概述。
作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育人方式应起始于入学考试阶段。《文艺常识》无论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考前参考,还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部分功能性的教育与服务工作,都将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拓展学科发展。事实上,类似“小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包括中小学生读物有许多,但却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考生集中阅读、复习和迅速补充知识的需求。
在《文艺常识》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工具书,从条目的选择到内容的撰写,都尽量考虑到考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向考生提供容量适度的考前知识准备,使考生在文艺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与补充。本书在部分条目名称的确定和内容的编写上与相关工具书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以电影、文学和美术部分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就使得篇幅更为浓缩也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