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地球的自转

2021-09-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天下

1.科普: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

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

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2.关于地球的科普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扩展资料: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地球

3.科普小知识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

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

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

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

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

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

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

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

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

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

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

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

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

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

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

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

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

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

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

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4.科普:为什么地球自转倾斜23.5度

关于地轴倾斜的产生原因说法很多。科学家也难形成统一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陨星撞击说

地球的早期只是一颗小行星,靠引力不断俘获外来天体壮大自己,而外来天体都是在相对地球高速运动的,所以俘获的过程就是剧烈碰撞。碰撞有正撞和侧撞,最大的一次撞击发生在45亿年前,一颗很大的小行星从侧面撞击了地球,使地球旋转起来,撞出去的物质和小行星形成了月亮,撞击留下的大坑形成了海洋。 如果没有月球,地球就会摇摆不定,甚至颠倒。月球的引力是地球自转轴最好的稳定器,它使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使地轴与公转平面保持66度34分。使地球一年有了四季。

板块漂移说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地轴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南半球大陆板块向北半球漂移的结果。由于南半球大陆板块不断向北半球漂移,造成北半球负荷较重,使北半球地轴下沉,形成向南倾斜的地轴。通过计算,南半球与北半球大陆板块的面积之比约为3∶5,这正好与地轴倾角24°基本相符。

地球新论说

《地球新论》一文,对地轴倾斜提出了解释:地球是在和太阳赤道面大约23°26′夹角方向运行(如下图所示)被太阳俘获,变成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被太阳俘获,形成公转和自转。形成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一样,在星系演化趋势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时的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并已移动到太阳赤道面附近在星系演化过程中,在无其他天体引力作用情况下,绕转星球的轨道形状不变,自转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不变。地球由被太阳俘获时,地轴和轨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为66°34′。由于地球轨道面向太阳赤道面方向移动了23°26′,因此形成现在的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

5.关于地球的小知识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6.科学常识地球的四季怎样形成的

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的轴心之间有个夹角,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的时候,地球上阳光的角度将会产生差异,这个差异在6.22日和12.22日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而在3.21日和9.23日左右的时候基本处于中间。不同的位置地球上相同地方吸收的热量不同,由此产生了周而复始的四季。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7.地球的科学小知识

1. 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2. 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3. 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学科。

4.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

5. 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8.地球科普知识小作文200字三年级

科学

真科学能造福人类,伪科学会贻祸一方。我们学科学,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所以要抱有一颗善良的和谐的心,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态去面对科学,善待科学,用好科学。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只要我们勤奋学习,永不言弃就会得到真科学。

一个个奇思妙想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聪明利用。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发明走想大发现的,科学的大门永远向爱探索的孩子们敞开。同学们,你也试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走进科学,科学界中有许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观察气象,收集标本,科学实验,科普活动,生活发现等都是探索科学的一种,人类因科学而进步,科学因人类而创新,人类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人类。

科普小知识地球的自转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