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小知识ppt

2021-11-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坠雨痕

1.地理小常识·急·简单的

中国的地理常识:地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岛屿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山脉

喜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长的河流

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最大的峡谷

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上,有全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峡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801公里,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湖泊

鄱阳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南部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北部部分地区则靠近寒带。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

上海

2.有关地球的小知识 不用太多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理物理学联合会公布了地球部分参数。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扁率:1∶298.257 222 010 1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1)纬线与纬度人们把地轴的中心叫地心。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表面上,凡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就称为纬线圈或纬线由于赤道面垂直于地轴,而所有纬线都与赤道相平行,所以任何一条纬线都代表地球上的东西方向。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在赤道为0°,在北京约为40°,在南北两极为90°。自赤道到南北两极的纬度分别有0°至90°。由于赤道面把地球等分为两部分,赤道以南称为南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所以,纬度也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称0°~3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低纬度;30°~6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中纬度;60°~9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高纬度。

(2)经线与经度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3)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3.地理小常识

1。“华东地区”一般指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上海市。

2。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3。南极大陆终年气候极低,冰雪覆盖,属于极地气候。

4。喜马拉雅山脉,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00米(24,000英尺)。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称埃佛勒斯峰,萨加·玛塔峰),高达8844.43米(29,017.16英尺)。这些山的伟岸峰颠耸立在永久雪线之上。

5。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6。长江黄河所流经的省份:(1)长江: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1省市。(2)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

7。北美洲所跨气候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

8。地球水体,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冠水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气中水占0.04% 。

9。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10。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11。雪要融化就要吸收周围的热量,空气中的热量被雪吸收了,人就会觉得冷,而在没有太阳的下雪天,如果冷就是因为气温低!所以在融雪的时候人们感觉会比下雪时更冷 。

12。发射卫星时,距离赤道越近越好,因为距离赤道越近,地球的离心力越大,因此可以节省火箭的燃料。

13。夏季,受暖锋雨的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丰富,达到一年中最大值。长江的径流量就大,那么就稀释了长江入海口的海水,从而使长江口表层海水盐度就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14。 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天山山脉东段南坡的山间断陷盆地。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低于海平面的约占4,000平方公里,艾丁湖面-154公尺(即米)。

15。曾母暗沙,位于南沙群岛南端(北纬3°58',东经112°17'),它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在澄平礁西南约52海里。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船1985—1986年调查最浅处水深为17.5米,形如纺锤,礁丘脊部呈北北西走向,为水下珊瑚礁,面积2.12平方公里。曾母暗沙未被任何国家占据,我海军舰艇编队会不定时对曾母暗沙巡航。

4.关于地球的资料 急啊 还有六年级上册13课只有一个地球的主要内容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后的10亿年内。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26′(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26′),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5.小学六年级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ppt

/watch?v=LADUXU8LEN0 科普知识 YOUTUBE 你好: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

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

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

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

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

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

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

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

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

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

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

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

存在于太阳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在整个太阳系的历史里,其存在量不变。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稳定,它们以一定速度裂变成别的元素。

因为这种放射性裂变是热反应,所以成为包括地球的各种行星内部的热源。另外,由于元素的裂变速度不受周围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领域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起来,一些地图也开始被测绘出来。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系统地发表了关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4、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兰齿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1967~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分裂漂移。板块构造说以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现在,人们知道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的裂缝处喷涌而出的,由此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

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科学家们说法还不一致。

6.地球的内部是什么.ppt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10公里左右。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上地幔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主要由超高压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构成。

在上地幔分布着一个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莫霍面上下物质都是固态,其力学性质区别不大,所以将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固体物质。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铁陨古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

地球的形状和地表形态

地球的形状呈梨形,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两极半径约为6356公里。

地表最主要地形区划是陆地和海洋。陆地又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裂谷等地形单元。海洋也分为洋脊、海沟、大洋盆地、岛屿与海山、大陆边缘等地形单元。

7.地球内部有什么》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从来没有人进去看过,科学家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此部分从探索三个黑盒子开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最后通过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来构建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2.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3.科学态度: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各色橡皮泥,小老师报名收集资料分享成果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三个黑盒子、水、沙子、小石子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的物品(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3.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家园上共有224个国家,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每天生活在地球,但大家不一定真正了解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球家园的内部,了解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地球的内部》)

(二)目标摆出,学生尝试

(1)带着这三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欢迎某某同学先给同学们讲解,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来做以补充。台下的同学注意听台上小老师讲解过程中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进行点评,之后老师会出测试题来考一考大家。

(2)学生尝试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地球的内部》资料,讲解知识。(辅助工具:学生制作的课件)

注意:学生知识点讲解有无错误,课件是否准备充分,有无和同学互动,语言是否流利,知识点是否理解等等。

(3)师生共评

1.教师根据小老师和学生的表现,先请小老师谈感受。

2.请台下学生对小老师进行点评。

3.教师汇总评价。

4.根据学生点评,没有讲清部分,教师补充。(根据课堂小老师讲解,灵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三)、指导学生讨论并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月 日 今天我得了 颗☆

评价项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知识检测

1.地球内部构造按照不同的圈层可分为几层?

2.举例说明地壳占地球体积的多少?

3.地幔又可分为几层?

4.地核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

地壳

地幔

地核

8.地球小常识

最近听说北京有超市准备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了,消费者如果需要就得自己掏钱另行购买。而且超市还煞有介事地称此举是为了环保,减少白色污染。市民中也不乏有人对此大加称赞,说为了环保愿意出这笔“小钱”。沾了环保好像这一切都变得合理了。可此举真能奏效吗?

以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东西都是自己带菜篮子;后来出现了方便塑料袋,但是,是专门有人卖的,需要就得买;再后来,塑料袋生产成本下降了,卖东西的就开始免费提供了。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可以把塑料袋的开支均摊到所销售的商品的价格里,最终还是消费者自己掏腰包。

但这样的隐形的收费办法,致使消费者误以为塑料袋是免费的,或者认为反正是算到买的东西里面了,大家均摊,不要白不要,要的越多越划算。如此一来,塑料袋的用量就很惊人了。据报道,上海联华超市、华联超市所有门市每天的塑料袋用量就分别达到72万个和30万个;成都全市每年消耗的塑料袋超过10亿个。而消费者把这些塑料袋带回家一般就随手扔掉了,或者是当成垃圾袋,结果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现在塑料袋要收费了,不管你情愿不情愿,要用就得掏钱。可是商家的商品价格却没有因为不再附加塑料袋的价格而有所下降。如此算来,难怪商家高兴了,这回不又多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吗?再看消费者,拿着自己花钱买的塑料袋,用着是坦然了,当然扔起来也更仗义了,污染就污染呗,反正我为此付费了!况且,能经常上超市买东西的人通常也不在乎这点小钱,该用还是用,总不能让穿着光鲜的白领丽人重提菜篮子吧?最终我们明白,商家无非是打着环保的幌子又在想挣钱的招数,对环保来讲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有人说:“塑料袋是现代社会最糟糕的发明”。我不这样认为,任何发明都是双刃剑,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塑料袋也是一样,不管是收费还是所谓“免费”,它真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小的方便,然而我们至今也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体系。消费者把塑料袋带回家,不扔掉又能怎么办?总不能在家里攒着吧?把它们当垃圾袋使的人其实还是该表扬的,他们至少使塑料袋再次发挥了作用。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垃圾分类处理回收的机制已经相当完善了。而且在看似无用的垃圾之中还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成为环保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垃圾处理就太薄弱了,所谓回收也只是拾荒者在做,根本称不上规模,更不用说环保产业了。因此,需要政府建立起有关回收的强制性法规,更需要有见识的企业家来切实地把中国的环保产业做起来,发掘蕴藏其中的巨大商机和财富。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9.地球有关的知识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25天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平均半径:6371.3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600000亿亿吨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分:氮(78.5%)和氧(21%) 地壳:主要成分:氧(47%)、硅(28%)和铝(8%) 卫星:一颗(月球) 目前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全球的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编辑本段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

地球小知识ppt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