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文学常识

2022-02-22 综合 86阅读 投稿:玻璃杯

1.《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穆朗玛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希望满意

2.语文七下文学常识五单元

15、《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作者,字君实,是代的家、家。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第四单元16、《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17、《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

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作者刘成章。

18、《竹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家、散文家先生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19、《观舞记》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的作品,原名,福建长乐人。

我们读过她的《》《》、《》等作品。《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

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20、《口技》一文选自《》,是代编选的小说。

本文的作者是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

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国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本文是一篇传记,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22、《在沙漠中心》的作者是是(国籍)作家。

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寒冷问题,疲倦问题,缺水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

23、《登上地球之巅》,全文以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经过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着意描写登山队员在登山中面临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表现了这些困难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三大困难的。

24、《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的一篇演讲,为了悼念1986年1月28日,美国“”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牺牲的英雄们。从感情脉络来看,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主要抒发了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化悲痛为力量。

文章表现了开拓进取,勇于献身的美国精神,也是全人类的财富。25、《夸父逐日》选自《》,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你还知道的神话传说有、。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后来,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有名,是(时期)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借助神话解释了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勇于挑战的精神。

3.《登上地球之巅》的行文线索

一、整体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 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 400米、7 600米和8 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 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 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 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 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 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 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 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4.登上地球之巅 课文解析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第一部分(1~8):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第二部分(9~15):刘恋满因过度疲劳停止,将氧气留给队友。第三部分(16~22):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珠峰。

作者叙述有详有略,选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如重点写第二台阶以及刘连满宁可牺牲也把氧气留给队友,由此可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珠峰景色,使读者身临其境,在阅读效果上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登顶过程之中,作者着意描写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严峻考验,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5.<<登上地球之巅>>的相关资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2,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3,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珠穆朗玛>>的歌曲 你听过这首歌吗? 珠穆朗玛,你对她了解有多少呢?(学生介绍) [教师总结补充]: 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M,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 (二),登峰活动概括介绍 那么,是谁在这条充满死亡的路上创下了奇迹呢?(学生回答: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 是的,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的冰雪,翻过万丈的 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从北坡登上历史最高峰的创举. (三),双边互动(铺垫) 这次活动在当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许多家报纸都在第一时间纷纷刊登了这则新闻,于此同时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展示幻灯片)这是当时报纸上刊登的三张照片(分别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 互动1 :现在我们假设他们爬的是我们上虞的龙山,抑或是复止山,还会如此的轰动吗? (学生肯定回答不会,因为爬这些山太容易了,连老人和小孩都能爬上) 明确:这主要是体现了攀登的艰难,从来没有人能从北坡登上过珠穆朗玛峰 互动2:通观全文,请你把能体现艰难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

(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四)研讨时间(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那好,下面时间请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阅读文章,重点放在刘连满身上, 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得写在小纸条上(老师发给每小组小纸条),我们一起解决.(学生讨论,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 10分钟后,教师收起发下的小纸条. [过渡]我发觉我们班级中的同学,发现问题的能力特别的强.但我很遗憾,因为时间有限,不能一一的在班级中讨论,就选取几个大家都关注的,大家说好吗?(好) 讨论1:他们一共攀登了多少天? 讨论2: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教师补充:刘连满渴望登上顶峰,他在国庆50周年的庆典上说过:”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登上珠穆朗玛峰.” 讨论3:有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这里刘连满再坚持的话一定会胜利吗? 讨论4:为什么当时没有刊登刘连满的照片? 教师再问:如果你当时是一家报社的主编,你觉得该不该把刘连满的照片也登上去?(重点讨论)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总结体验 不管是没登上的刘连满,还是登上的另外三个人,都是可爱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请你用下面的句式并结合你的感受说一句话 “可爱的人呀,我爱你们,因为。

“ (六)拓展与延伸 时间过得很快,下课铃声响起了,课是要结束了,但我相信他们将永远的活在你我的心中. 同时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课后查找有关最近重新攀登珠峰的资料,或最近考察南极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

6.登上地球之巅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

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 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 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1980年由曰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同年,中、曰、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 的壮举。

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7.《登上地球之巅》的心得笔记

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告诉人们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其实在许多地方,都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运动上 ,人们经常需要合作。像拔河比赛,就需要这一方的人齐心协力,把力往一处使,才能取得成功。

在创业山,人们也经常采用企业合作的方法,争取得到更多的利益。

我们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团结。连小小的蚂蚁都知道这一点,何况人呢?一只蚂蚁搬不动大块的食物,便找来同伴,它们齐心协力,一起将食物抬走,再一起分享,只要仔细观察,在公园的角落随处可见。

记得有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蚂蚁洞被火烧了,蚂蚁们包成一个球向洞口的大火滚去,最后外层的蚂蚁被烧死了,而里面的蚂蚁还活着。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牺牲的蚂蚁是伟大的,活着的蚂蚁也会永远记住他们,只有当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的思想时,他们才会变得无比强大,没有另一个星球的人能消灭我们,这种思想是神圣的,也是崇高的

登上地球之巅文学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