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常识性规则

2022-12-17 综合 86阅读 投稿:孤港

1.排球知识和规则是什么

比赛场地长18米、宽9米,由中线将球场分为两个相等的场区,中线设置长9.50米、宽1米的球网。男子网高2.43米,女于网高2.24米。球由皮革制成外壳,内装用橡皮或类似物质制成的球胆,重260~280克。1912年规定双方上场的运动员必须轮转位置。1917年规定每局为15分。1918年规定上场运动员每队为6人。1922年规定每方必须在3次以内将球击过网。比赛方法以前采用发球得分制,1998年10月28日国际排联决定改为每球得分制,仍为五局三胜,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为胜,第五局先得15分者为胜,若出现24平或14平时,要继续比赛至某队领先2分才能取胜。

2.排球的基本规则

排 球 规 则 ------------------------------------------------------------- 排球规则的演变 排球运动由美国人威廉.摩根发明后,在当时仅为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并未被列入竞技运动项目。

那时的排球比赛没有固定的人数规定和场区限制,更没有统一的规则。双方只要经过协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比赛。

1896年,第一部排球规则在美国产生。1916年美国出版发行了第一部排球规则书。

其主要内容是:采用记分制,确定每局为21分,三局两胜;每队出场人数为六人,发球必须轮转;设有远球线,距中线4英尺,在远球线后队员可以连续击球。随后,美国的排球规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

主要内容为:规定队员的腰部以上部位可以击球;每队在本场区最多可击球三次;击球时手不得过网;后排队员不得进攻等等。1925年,苏联出版了第一本正式的有关排球规则的书,主要内容与美国的排球规则基本相同。

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成立,便将美洲排球规则同欧洲排球规则合并,制定了世界六人制排球规则,使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在统一的规则限制下进行,排球运动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1950年,我国首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规则,1951年审订出版了第一本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

我国排球运动正式与国际排球运动接轨,执行统一的国际排球规则。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规则中的一些条文已难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从1947年至今,排球规则做了若干次重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排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排球运动更具吸引力,更加精彩。

现将修改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1964年~1965年 允许前排队员过网拦网。 (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65年1月执行。)

1964年以前,规则规定拦网队员不允许过网拦网。这条规则明确了拦网技术仅作为一项防守性技术。

规则修改后,使排球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拦网由防守、被动性技术,转变为进攻、主动性技术。排球运动的网上争夺更为激烈,攻防矛盾的焦点直接反映在网口,人们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大为提高。

二、1968年~1971年 在标志带外20厘米处设立标志杆,规定球触标志杆或从标志杆外过网即为犯规。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0年索菲亚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通过,1971年1月执行。)

设立标志杆,意味着网前的过网面为9.4米。要想突破拦网防线,必须高快结合,因此产生了快攻系统。

三、1974年~1976年 1.拦网不作为一次击球,也就是说在本队拦网触球后,本方还可以击球三次。 2.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位于标志带的外缘。

(1974年墨西哥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77年1月执行。) 拦网后还可以击球三次,为接扣球组织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尤其反映在女排比赛中。

我国女排首创的快速反击进攻战术体系,就受益于这条规则的修改。同时,在男排比赛中,这条规则又刺激了拦发球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由于各队增加了拦发球队员,削弱了对方的发球威力,使接发球的阵形发生变化,出现了三人、二人接发球形式。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使网前进攻面只有9米宽,人们开始将进攻区域内由网前向网后纵深发展,产生了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体系,丰富了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

四、1984年 1.不允许拦发球。 2.取消除上手传球外的第一次击球动作中的连击犯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4年12月执行。) 由于拦发球技术的出现,使排球比赛失去了许多来回球。

往往拦发球成功,便可得数分,比赛的精彩性和连续性程度下降。因此,取消了允许拦发球的规定。

修改的第二条内容,是针对攻防不平衡,进攻强于防守而定的,在接对方来球的第一次击球中,即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和接本方拦起来的球时,允许手臂在同一个击球动作中出现连击,这样便有利于起球,有利于防守。 五、1988年 1.局分限制。

每局为15分制,限最高分为17分。第一局至第四局为发球权得分制,第五局(决胜局)采用每球得分制。

2.每局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三分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8年12月执行。)

以往的排球比赛时间是很难控制的。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大型世界性排球比赛中,一场球的最短时间为29分钟,而最长的则达3小时35分钟,有史以来最高连续换发球的记录是28次。

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条规则的修改,使排球比赛的时间得以缩短,更便于电视转播,更有利于排球运动向商业化的道路迈进。

六、1992年~1993年 1.前四局最高分限为17分,决胜局当比分为14∶14时,比赛继续进行至某队领先两分为止,无最高分限。 2.允许队员越出无障碍区救球。

3.膝关节和膝关节以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允许击球。 4.在进攻性击球时,轻击和吊球是允许的,但击球动作必须清晰,并无携带推压现象。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93年1月执行。) 此次规则修改,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少比赛的中断次数,提高比赛的精彩性。

因此,取消了决胜局的最高分限,扩大了队员击球的区域,队员的合理触球部位由腰以上部位扩展到膝关节以上部位,大腿触。

3.排球运动常识是什么

基本技术分为六大项 :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

比赛中常用的移动步法有滑步、交叉步、跳步 跨步和跑步。

场上有6人,2个主攻,2个副攻,一个二传,一个接应二传(有时会换自由人)。

排球比赛场地为18米*9米的长方形 ,四周至少有2米空地,场地上空至少高7米内不得有障碍物。场中间横划一条线把球场分为相等的两个场区 。所有线宽均为5厘米。场地中线上空架有球网 。网宽1米 ,长9.50米,挂在场外两根圆柱上。女子网高2.24米,男子网高2.43米。球网两端垂直于边线和中线的交界处各有5厘米宽的标志带 ,在其外侧各连接一根长1.80米的标志杆。球的圆周为65~67厘米,重量为260~280克,气压为0.40~0.45千克/厘米2。 排球比赛是由一队后排 右边(1 号位)队员发球开始算起,然后每队可触球3次 (拦网触球不计在内) 。如果球落地、触及障碍物或某一队员犯规,则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判为失球。只有发球的队胜1球时,才得1分。如发球队犯规、失误或接发球队胜1球时 ,则接发球队取得发球权 ,其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进行1个位置的轮转 。前4局比赛采用25分制,每个队只有赢得至少25分,并同时超过对方2分时 ,才胜1局 。正式比赛采用5局3胜制,决胜局的比赛采用15分制,一队先得8分后,两队交换场区,按原位置顺序继续比赛到结束。决胜局没有最高分限,比赛进行至某队先得2分为止。

排球是个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的运动,所以队伍的每个人都很重要~

百度百科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4.排球规则

排 球 规 则-------------------------------------------------------------排球规则的演变排球运动由美国人威廉.摩根发明后,在当时仅为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并未被列入竞技运动项目。

那时的排球比赛没有固定的人数规定和场区限制,更没有统一的规则。双方只要经过协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比赛。

1896年,第一部排球规则在美国产生。1916年美国出版发行了第一部排球规则书。

其主要内容是:采用记分制,确定每局为21分,三局两胜;每队出场人数为六人,发球必须轮转;设有远球线,距中线4英尺,在远球线后队员可以连续击球。随后,美国的排球规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

主要内容为:规定队员的腰部以上部位可以击球;每队在本场区最多可击球三次;击球时手不得过网;后排队员不得进攻等等。1925年,苏联出版了第一本正式的有关排球规则的书,主要内容与美国的排球规则基本相同。

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成立,便将美洲排球规则同欧洲排球规则合并,制定了世界六人制排球规则,使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在统一的规则限制下进行,排球运动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1950年,我国首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规则,1951年审订出版了第一本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

我国排球运动正式与国际排球运动接轨,执行统一的国际排球规则。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规则中的一些条文已难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从1947年至今,排球规则做了若干次重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排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排球运动更具吸引力,更加精彩。

现将修改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一、1964年~1965年允许前排队员过网拦网。(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65年1月执行。)

1964年以前,规则规定拦网队员不允许过网拦网。这条规则明确了拦网技术仅作为一项防守性技术。

规则修改后,使排球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拦网由防守、被动性技术,转变为进攻、主动性技术。排球运动的网上争夺更为激烈,攻防矛盾的焦点直接反映在网口,人们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大为提高。

二、1968年~1971年在标志带外20厘米处设立标志杆,规定球触标志杆或从标志杆外过网即为犯规。(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0年索菲亚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通过,1971年1月执行。)

设立标志杆,意味着网前的过网面为9.4米。要想突破拦网防线,必须高快结合,因此产生了快攻系统。

三、1974年~1976年1.拦网不作为一次击球,也就是说在本队拦网触球后,本方还可以击球三次。2.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位于标志带的外缘。

(1974年墨西哥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77年1月执行。)拦网后还可以击球三次,为接扣球组织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尤其反映在女排比赛中。

我国女排首创的快速反击进攻战术体系,就受益于这条规则的修改。同时,在男排比赛中,这条规则又刺激了拦发球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由于各队增加了拦发球队员,削弱了对方的发球威力,使接发球的阵形发生变化,出现了三人、二人接发球形式。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使网前进攻面只有9米宽,人们开始将进攻区域内由网前向网后纵深发展,产生了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体系,丰富了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

四、1984年1.不允许拦发球。2.取消除上手传球外的第一次击球动作中的连击犯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4年12月执行。)由于拦发球技术的出现,使排球比赛失去了许多来回球。

往往拦发球成功,便可得数分,比赛的精彩性和连续性程度下降。因此,取消了允许拦发球的规定。

修改的第二条内容,是针对攻防不平衡,进攻强于防守而定的,在接对方来球的第一次击球中,即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和接本方拦起来的球时,允许手臂在同一个击球动作中出现连击,这样便有利于起球,有利于防守。五、1988年1.局分限制。

每局为15分制,限最高分为17分。第一局至第四局为发球权得分制,第五局(决胜局)采用每球得分制。

2.每局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三分钟。(1988年汉城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8年12月执行。)

以往的排球比赛时间是很难控制的。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大型世界性排球比赛中,一场球的最短时间为29分钟,而最长的则达3小时35分钟,有史以来最高连续换发球的记录是28次。

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条规则的修改,使排球比赛的时间得以缩短,更便于电视转播,更有利于排球运动向商业化的道路迈进。

六、1992年~1993年1.前四局最高分限为17分,决胜局当比分为14∶14时,比赛继续进行至某队领先两分为止,无最高分限。2.允许队员越出无障碍区救球。

3.膝关节和膝关节以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允许击球。4.在进攻性击球时,轻击和吊球是允许的,但击球动作必须清晰,并无携带推压现象。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93年1月执行。)此次规则修改,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少比赛的中断次数,提高比赛的精彩性。

因此,取消了决胜局的最高分限,扩大了队员击球的区域,队员的合理触球部位由腰以上部位扩展到膝关节以上部位,大腿触球视为好球。七、1994年~1。

5.排球的规则

排 球 规 则 ------------------------------------------------------------- 排球规则的演变 排球运动由美国人威廉.摩根发明后,在当时仅为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并未被列入竞技运动项目。

那时的排球比赛没有固定的人数规定和场区限制,更没有统一的规则。双方只要经过协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比赛。

1896年,第一部排球规则在美国产生。1916年美国出版发行了第一部排球规则书。

其主要内容是:采用记分制,确定每局为21分,三局两胜;每队出场人数为六人,发球必须轮转;设有远球线,距中线4英尺,在远球线后队员可以连续击球。随后,美国的排球规则也经过了多次修改。

主要内容为:规定队员的腰部以上部位可以击球;每队在本场区最多可击球三次;击球时手不得过网;后排队员不得进攻等等。1925年,苏联出版了第一本正式的有关排球规则的书,主要内容与美国的排球规则基本相同。

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成立,便将美洲排球规则同欧洲排球规则合并,制定了世界六人制排球规则,使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在统一的规则限制下进行,排球运动水平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1950年,我国首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规则,1951年审订出版了第一本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

我国排球运动正式与国际排球运动接轨,执行统一的国际排球规则。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规则中的一些条文已难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

从1947年至今,排球规则做了若干次重大的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排球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排球运动更具吸引力,更加精彩。

现将修改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1964年~1965年 允许前排队员过网拦网。 (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65年1月执行。)

1964年以前,规则规定拦网队员不允许过网拦网。这条规则明确了拦网技术仅作为一项防守性技术。

规则修改后,使排球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拦网由防守、被动性技术,转变为进攻、主动性技术。排球运动的网上争夺更为激烈,攻防矛盾的焦点直接反映在网口,人们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大为提高。

二、1968年~1971年 在标志带外20厘米处设立标志杆,规定球触标志杆或从标志杆外过网即为犯规。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0年索菲亚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通过,1971年1月执行。)

设立标志杆,意味着网前的过网面为9.4米。要想突破拦网防线,必须高快结合,因此产生了快攻系统。

三、1974年~1976年 1.拦网不作为一次击球,也就是说在本队拦网触球后,本方还可以击球三次。 2.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位于标志带的外缘。

(1974年墨西哥世界锦标赛代表大会上提出试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77年1月执行。) 拦网后还可以击球三次,为接扣球组织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尤其反映在女排比赛中。

我国女排首创的快速反击进攻战术体系,就受益于这条规则的修改。同时,在男排比赛中,这条规则又刺激了拦发球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由于各队增加了拦发球队员,削弱了对方的发球威力,使接发球的阵形发生变化,出现了三人、二人接发球形式。标志杆内移20厘米,使网前进攻面只有9米宽,人们开始将进攻区域内由网前向网后纵深发展,产生了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体系,丰富了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

四、1984年 1.不允许拦发球。 2.取消除上手传球外的第一次击球动作中的连击犯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4年12月执行。) 由于拦发球技术的出现,使排球比赛失去了许多来回球。

往往拦发球成功,便可得数分,比赛的精彩性和连续性程度下降。因此,取消了允许拦发球的规定。

修改的第二条内容,是针对攻防不平衡,进攻强于防守而定的,在接对方来球的第一次击球中,即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和接本方拦起来的球时,允许手臂在同一个击球动作中出现连击,这样便有利于起球,有利于防守。 五、1988年 1.局分限制。

每局为15分制,限最高分为17分。第一局至第四局为发球权得分制,第五局(决胜局)采用每球得分制。

2.每局之间的休息时间为三分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88年12月执行。)

以往的排球比赛时间是很难控制的。据统计,在近几年的大型世界性排球比赛中,一场球的最短时间为29分钟,而最长的则达3小时35分钟,有史以来最高连续换发球的记录是28次。

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条规则的修改,使排球比赛的时间得以缩短,更便于电视转播,更有利于排球运动向商业化的道路迈进。

六、1992年~1993年 1.前四局最高分限为17分,决胜局当比分为14∶14时,比赛继续进行至某队领先两分为止,无最高分限。 2.允许队员越出无障碍区救球。

3.膝关节和膝关节以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允许击球。 4.在进攻性击球时,轻击和吊球是允许的,但击球动作必须清晰,并无携带推压现象。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代表大会上通过,1993年1月执行。) 此次规则修改,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少比赛的中断次数,提高比赛的精彩性。

因此,取消了决胜局的最高分限,扩大了队员击球的区域,队员的合理触球部位由腰以上部位扩展到膝关节以上部位,大腿触球视为。

6.排球的规则

、规则的作用

一般来说,规则作为一个整体,它有下列作用:

(一)规定项目的性质

规则规定了比赛的条件、设备、器材、场地、球网和球的规格。规定了参赛的人数、正式上场队员和他们的场上位置、轮转次序。还规定了比赛的方法。

(二)规定合法和犯规技术

排球规则中,大量地给出了清楚的技术定义,以及正确技术、不合法技术和错误技术的显著区别。

(三)使比赛在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规则中一切有关场地、设备、器材、技术以及行为方面的规定,对双方运动队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公平”。对裁判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理解和执行规则的准确性是公正和合理的基本因素。

(四)教育的作用

在规则第七章“不良行为”中,对运动员的体育道德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裁判员必须重视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职责,这是排球运动的核心。排球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比赛,它还有体育道德、公平竞争的教育作用。

二、规则形成的影响因素

规则必须符合排球运动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规则的形成和修改中自然要考虑到下列因素:

(一)技术和战术的发展

规则不仅适应于技术和战术发展的要求,而且还起到促进技战术发展的积极的主导的作用。

(二)提高精彩性的要求

排球运动地位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通过激发观众的情绪表现出来的。因此规则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适应了这一要求的需要。

(三)社会宣传的需要

排球运动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的因素,社会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群众对这一运动产生兴趣并接受它的有效途径。

(四)经济条件的限制

排球运动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财政基金的支持。因此规则的修改,对这一因素往往会做出一定的让步。

三、执行规则的基本原则

执行规则的基本原则是以上述规则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为基础的。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主要原则为:

(一)使比赛在良好和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执行规则最基本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他们的最高竞技水平。竞技水平反映着排球运动的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的目的是参加比赛,所以比赛是评价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环境。作为裁判员必须认识到这一事实,即他的每个自我判断都将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明显的心理上的影响。任何心理上的影响又都会导致一种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因此,对裁判员的根本要求之一是给运动员适当的机会来表现他们的最高竞技水平。从这一观点来看,对裁判员工作的主要评价点是他的公正性和稳定性。判断公正性的基础是准确,判断稳定性的基础是公正。

(二)积极鼓励观赏性

在排球运动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中,比赛的精彩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裁判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应具备唤起大众积极性的能力,要注意使比赛达到高潮,减少和缩短比赛的中断次数。所以说,裁判员还负有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责任。

(三)加强裁判员之间的协作

裁判员之间的协作是完成好裁判工作及正确指导比赛的基础。裁判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他的特殊权力和职责,在场地上还有他的固定位置以利于执行工作。但是,这也可能导致因视野受限而影响他的判断。因此,加强裁判员之间的协作是保证正确判断和准确执行他们权力及职责的唯一途径。

7.排球规则是怎样的

排球规则 一、比赛场地与设备 二、非技术性规定 三、技术性规定 四、执行规则的原则 五、裁判员之间的配合 六、排球新规则:自由球员 排球规则是由技术性规定、非技术性规定和场地设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

场地设备、比赛的方法,以及参赛人数等方面的规则,规定了排球项目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性质。 比赛参加者的权力与责任,比赛的间断及延误比赛,队员的不良行为等方面的规则,规定了排球运动参加者必须在公正和遵守体育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比赛。

规则中大量的清楚的技术定义,是排球运动的核心,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众多客观条件的需要,规则在对技术性规定的要求上逐渐放宽,趋于简单。

这样将更便于人们去了解规则,了解排球。 一、排球比赛的场地与设备 (一)比赛场地 排球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

比赛场区为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其四周至少有3米宽呈长方形对称的无障碍区,从地面量起至少有7米的无障碍空间。 国际比赛的场区边线外的障碍区至少5米,端线后至少9米,上空的无障碍空间至少12。

5米。 (二)比赛场地的区域 1.比赛场区 由中线的中心线分为长9米,宽9米的两个相等的场区。

2.前场区 每个场区各划一条距离中线中心线3米的进攻线(其宽度包括在内)。 中线与进攻线之间为前场区。

3。换人区 两条进攻线的延长线之间,记录台一侧边线外的范围为换人区。

4。发球区 在两边的端线外,两条边线的延长线上,各划两条长15厘米,垂直并距离端线20厘米的短线,两条短线之间为发球区。

发球区的深度延至无障碍区的终端。 5。

准备活动区 在两个无障碍区外的替补席远端,划3*3米见方的区域为准备活动区。 (三)比赛场地的要求 1。

地面 场地的地面必须是平坦、水平、划一的,不得有任何可能伤害队员的隐患,不得用任何坚硬的物体作为场地的界线,不得在粗糙、湿滑的场地上进行比赛。 世界性比赛的场地地面只能是木质或合成物的。

2。界线 场地所有的界线宽均为5厘米,其宽度包括在各个场区内。

3。颜色 室内比赛场地的地面必须是浅色。

界线的颜色应是与地面颜色不同的浅色。世界性比赛场地界线为白色,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分别为另外不同的颜色。

4。温湿度和照明 室内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0摄氏度(50华氏度)。

照明度为1000~1500勒克斯。世界性比赛的室内温度,最高不得高于25摄氏度(77华氏度),最低不得低于16摄氏度(61华氏度)。

湿度不得高于60%。 (四)比赛的器材与设备 排球比赛的器材除在规则中规定的网柱、球网、标志带、标志杆和比赛球外,还需准备下列设备: 1。

球队用的长椅 长椅的长度至少能坐9人。 2。

记录台 记录台一般坐两个人,一名正式记录员,一名辅助记录员。国内比赛一般只有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广播员在记录台就座。

3。裁判台 裁判台要能升降,下部要用防护套包好,以防队员救球时受伤。

4。量网尺 量网尺长度要在2。

50米以上,并在男子网高2。43米和女子网高2。

24米处画上标记,同时在这两个高度上方2厘米处画上另一标记。因为规则规定,球网两处的高度不得超过规定网高的2厘米。

5.气压表 规则规定比赛球的气压为0。 40~0。

45公斤/平方厘米,所有比赛用球的气压必须一致。 6.比赛用球和球架 国际比赛时要求将5只比赛球放在球架上,比赛采用三球制。

7.计分器 计分器除能显示双方的比赛分数外,还要能显示双方的暂停和换人次数。 8.换人牌 换人牌为1~18号,两副的颜色最好有区别,并用盒子装好。

9.拖把 比赛时需要六个1米宽的拖把供擦地员使用。 10.小毛巾 至少需要十块供快速擦地员和捡球员使用的小毛巾,毛巾最小为40厘米见方,最大为40厘米*80厘米。

11.气筒 在球压不足时,供冲气用。 12.蜂鸣器 最好能让教练员和记录员都能使用。

13.表格 包括记录表、位置表、成绩报告单和广播员用表等。 (一)队员的服装 队员的服装包括上衣、短裤和运动鞋。

上衣、短裤和袜子必须统一、整洁和颜色一致。国际比赛中,全队队员鞋子的颜色必须一致,但商标可以不同。

上衣的号码必须是1~18号,号码的颜色必须与上衣明显不同。身前号码至少为10厘米高,身后号码至少为15厘米高,号码笔画宽度至少为2厘米。

(二)禁止着戴的物品 队员禁止佩带可能造成伤害及有利于人为加力的物品。 可以戴眼镜进行比赛,但所引起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

(三)参加者的基本权力 1.队长 队长在比赛开始前要在记分表上签字,并代表本队进行抽签。抽签获胜者可以选择发球或接发球,或场区。

队长在场上时将担任场上队长。只有场上队长可以在死球时同裁判员讲话。

场上队长可以请求对规则和规则的执行进行解释,可请求正常的比赛间断(暂停和换人),可以请求允许更换衣服或器材,核对双方队员的场上位置,检查地板、球网和球等。比赛结束时,他要在记分表上签字承认比赛结果。

2.教练员 教练员在比赛前要在记分表上检查队员的姓名和号码,并签字。 每局开始前,要填写位置表,签字后交记录员或第二裁判员。

比赛中,他应坐在靠近记录员一端的球队席上,他可对场上队员进行指导,但必须是坐。

8.寻求排球基础知识(例如比赛规则、球队简介等)

排球运动的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

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2、技术的全面性: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

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3、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

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对抗性: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

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

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

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一、攻守平衡已成为现实 在排球发展过程中,攻强守弱的状态已持续了很长时间,国际排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排球规则作了几次重大修改。

如:每球得分制的使用,自由人的出现,发球区的扩大,允许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等,必将会进一步促使排球技战术的创新,充实排球运动的内涵,丰富排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排球技战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排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互为因果的。

在这里必须重视两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一是除发球和扣探头球外,排球的一切进攻都是从接球和防守开始,没有良好的接球和防守作基础,一切进攻无从实现;二是每球得分制要求运动员的攻防技术更加全面,准确和有效,进攻与防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规则的修改不能改变排球比赛的这一基本规律。 纵观世界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进攻与防守对抗始终贯穿于排球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

例如:扣球技术的产生导致了拦网的出现;勾手飘球技术的发明,刺激了垫球技术的发展;网前跑动换位、交叉重叠掩护等快攻战术的运用,与此相对抗出现了重叠、换位等拦网战术;拦网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进攻与防守战术的相互对抗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进攻技战术的提高带动了防守技战术的进步,而防守技战术的加强,又反过来促进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形成了排球技战术发展螺旋式递进的特征。

二、技、战术向全面、高度、快速、多变方向发展 排球运动带有规律性问题是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能攻能守,进攻上既能强攻又能快攻,既能前排攻又能后排攻,前后排融为一体。根据运动员不同特长,有效地组合不同的战术,使战术组合更具个性化,发挥整体优势。

随着运动员身高和弹跳力的不断增长,后排扣球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成为当今高水平排球比赛的主要进攻手段。高快结合,前后排结合,进攻向着立体、全面型方向发展。

运动员凭借身高、弹跳力强,爆发力好、力量大和挥臂速度快等优势,跳发球技术被大量运用,采用跳发平飘,跳发侧旋、下旋,轻发落点等多样化跳发球技术,以达到先发制人,争取主动的目的。发球技术正向着发球高点、大力、快速方向发展。

四号位平拉开结合二、三号位的跑动进攻战术,降低后攻的弧度,增加反攻的进攻点等等都是为了争取时间,夺得空间,加快进攻的速度,突破对方拦网。速度在不断加快,采用的手法是降低弧度,增快传出球的速度等。

世界男排各队的集体配合战术更加丰富,战术有新的发展,四号位平拉开,三号位远网快球,远网短平快被普遍采用。重视集体配合和快攻战术,技术全面、攻守兼备、快速灵活,自身失误少。

一攻水平高,防守能力强的队代表着当今世界排球的最高水平。过去日本女排的勾飘和垫球,中国女排的背飞,波兰男排的后攻,日本男排的短平快球,美国男排的两人接发球,确实在夺冠中发挥了作用,但依靠的是整体攻防的技术实力。

实践证明:技术不全面,就不能保证战术的组织与变化;排球运动的全面内涵是在全攻全守基础上突出自己特长,各单项技术的运用从较单调打法向多样化、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当今排坛世界各强队在注重高度和速度的同时,每名运动员的技术是否全面,全队的串连技术是否合理、娴熟等等成为一支球队成熟与否的标志。

攻守不平衡,就无法夺取比赛的主动权;没有高度,必然削弱网上扣拦抗争的实力;个人没有特长,队也必然没有特点;没有集体配合,也就谈不上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不必要的失误,就会不攻自破;没有拼搏精神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就缺少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排球战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经历了“点—线—面—体”的演变过程,对战术的运用趋向合理,简练和实效。

国际排球运动的发展已经进。

排球常识性规则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