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卫生小常识

2023-01-21 综合 86阅读 投稿:醉清娥

1.如何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意义(1) 幼儿心理健康影响其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心舒则体壮,笑一笑,十年少。

愁一愁,白了头。”可见,“心”与“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苦。”这说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幼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影响人智力的发展、学习的好坏和将来事业的成败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表现情绪紧张、烦燥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的孩子学习轻松、愉快,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增进体脑发展,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忧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也影响着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有才华而事业未能成功的人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其才能的发挥,比如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缺乏毅力等。

(3)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 不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身体的健康不是完整的健康,但人们往往过多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

这些也对教育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

(2) 师生关系不和谐马斯洛指出“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他们往往仍然保持安全感和坚强的性格。幼儿得不到成人的关爱、呵护,并且遭受威吓、呵斥,将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年龄小,渴望有安全感,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什么事只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这给幼儿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易使幼儿产生敌对情绪、自卑感,形成压抑和抑郁等不良性格。

(3)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由于儿童有依赖他人的特点,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考虑需要考虑到他们与别人的关系,而不应该把问题单独局限于儿童自身。一美国学者,为了探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自己父母、家庭究竟有哪些迫切要求,走访了20 多个国家,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放在首位的要求并非是经济和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穿、用、玩的东西似乎不太在意,相反却很注意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如以下类型的家庭就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a.关系紧张型;b.放纵型;c.过分保护型;d.过分严厉型。三、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与对策(1) 注重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a.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

首先,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活动。其次,应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注重儿童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活动的空间。

再次,关注儿童成长的自然因素,注重户外实用性环境的创设,更多从实用实效的角度予以考虑,从场地的面积、场地的硬软、器具的高度和功能考虑。不同年龄的分班户外活动区的创设:考虑绿化的观赏、锻炼的不同作用及养护的便利,使各年龄段孩子在不同季节开展各类有益的户外锻炼活动,得到健康发展。

另外,应注重幼儿园人际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

教师还应对小部分拘谨、孤僻、智力发展滞后的幼儿充分关注,根据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研究适合他们的有效活动形式和方法。b.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形成,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里谈谈几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种,专横或武断。

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针对幼儿心理要求不是耐心进行说教,而是表现急躁情绪或打骂孩子,这就使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性格孤癖、情绪不稳定。第二种,过分迁就或溺爱。

此种教养方式大多发生在“四二一”综合症家庭。主要表现在长辈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以蛮横胡闹来达到心理上。

2.幼儿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人格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不能替代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可以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尤其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要有礼貌,不自私等。 四、培养其独立性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目标要一致,评价要一致,避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前后有不同的反应,一种行为一会儿鼓励一会儿反对,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

3.幼儿健康教育小常识

1、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最好能根据当天天气来决定穿多少衣服。

2、在春季传染病多发季节,注意家中空气的流通。

3、带孩子外出时注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4、教育孩子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5、孩子运动后容易出汗着凉,请在孩子运动前先脱去一件外衣,运动后再及时穿上。

6、盐水的妙用:家长可以为幼儿用盐水刷牙,也可以用盐水为幼儿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还可以在早晨让幼儿喝点盐水,对肠胃有清洁和清热解毒的功效。

7、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孩子的脑和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春季多风,气候干燥,易引发出血症,维生素C对防止出血有很好的作用,必须及时供给。

8、孩子长高主要是骨骼发育的结果。骨的主要成分是钙。补钙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药补,另一个是食补。最好采用食补法,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芝麻、黄花菜、萝卜、胡萝卜、海带、虾皮等。再就是排骨汤和骨头汤。不能让孩子多吃糖、巧克力、糕点,因为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能阻碍钙在体内代谢。

9、幼儿园和家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用脏手乱摸鼻子和眼睛等。建议家长早晚用冷水为幼儿洗脸洗鼻,以增强幼儿鼻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冷水洗脸最好是在夏天或春天天气渐暖时开始进行,一旦开始,便要坚持,即使冬天也不要间断。

10、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间的湿度。幼儿园应定期对空气消毒,幼儿床单被褥勤洗勤晒。此外,在打扫卫生时,应尽量避免尘土飞扬。

11、孩子在幼儿园每天要保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得到足够的日光照射,充分呼吸新鲜空气,幼儿园应为幼儿安排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项目,以提高幼儿自身的抵抗力。

12、建议幼儿家长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平时饭后散步时间,进行幼儿乐于接受的亲子游戏活动,循序渐进地加大幼儿的运动量。

13、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家长和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增减衣服,避免幼儿受凉,同时还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4.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5.教师如何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观念淡薄。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了,家长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 , 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据当地对幼儿家长的调查表明 :80% 的家长重视知识的获取 , 在家长接小孩时,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到了多少知识,吃了哪些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却不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向学校、老师要求让孩子学些高难度的知识,认为孩子会背古诗、会数数字就是聪明的,根本就不从幼儿教育的规律出发。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都有种“拔苗助长”的错误思想,父母一昧追求获取知识多少的程度,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因素的另外方面是单亲家庭所致,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都需要母爱和父爱,这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存在,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的家长自己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古怪、抑郁。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规程》中强调,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事实上。

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只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另外,教师的言行、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当,从而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榜样是教育学生的,它最终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这足以说明教师的人格、言行、教师对幼儿的态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何况幼儿园是对 3 — 6 岁以上的孩子实施保育和教育,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依赖思想严重、自制能力差、模仿力强,因此,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脾气暴躁、情绪无常,偏心、没有同情心和爱心,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幼儿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方法如:当幼儿犯错误时,便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或对幼儿严厉地训斥等,都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以至造成幼儿厌学,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各种游戏厅**场所、各种电视、书刊媒体、网吧等等无不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还有幼儿最直接接触的人和事,对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有直接的联系。

据我亲眼所见,游戏厅或网吧里经常有 7 — 12 岁的小学生出入,甚至有时候还带着更小的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图方便,便让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机以吸引住他们,认为不要闹事就行了,还有的家庭里已经过早地让幼儿接触网络,殊不知,这些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

面对越来越丰富、而又充满诱惑的生活环境,应如何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征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一昧只追求孩子是否吃饱、穿好,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事事从我做起,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要注意维护家长的形象,注意改正缺点和毛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社会也要从善意的角度来看,有一颗宽容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应是积极向上的。

其次,还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总是以指责和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关于捕捉孩子的优点,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一定的空间,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看到孩子有所进步,就要给孩子赞扬和鼓励,要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对于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做到的,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求不宜过高,否则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其次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在孩子面前多用一些礼貌用语,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使孩子溶入家庭生活中,让他们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

(二)树立学校正确的教育导向。 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但应重视幼儿的身理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要走出传统的误区,学校不仅负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还要担负起幼儿心理健康的责任。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幼教工作者除了要热爱幼教事业,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防止情绪上的偏激,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都正面影响着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尊重幼儿,平等相待。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诊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重之上。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认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师。

幼儿心理卫生小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