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小知识

2022-11-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遭嫌

1.如何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

一、研究背景、意义: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同、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和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等原因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以上几点看,幼儿园阶段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而家园的共同配合是幼小衔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目前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成为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家园共育就成了需要我们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从而使其心理、智力等各方面发展更稳定。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家园共育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探索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方法,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调整

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工作合作的方式

四、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a、了解目前班级家长对小学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

b、搜集有关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的理论资料及实践成功案例

2、研究开展阶段:、

a、开展家园讨论,纠正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

b、通过各类活动逐渐探索家园协作、配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方法

c、将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研究长期效果

3、研究总结阶段

整理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小结研究方法

五、研究成果及形式

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2.如何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

一、研究背景、意义: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同、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和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等原因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以上几点看,幼儿园阶段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而家园的共同配合是幼小衔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目前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成为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家园共育就成了需要我们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从而使其心理、智力等各方面发展更稳定。二、研究目标:1、通过家园共育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探索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方法,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三、研究内容: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调整 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工作合作的方式四、研究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a、了解目前班级家长对小学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b、搜集有关幼小衔接家园合作的理论资料及实践成功案例2、研究开展阶段:、a、开展家园讨论,纠正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幼小衔接工作b、通过各类活动逐渐探索家园协作、配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方法c、将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研究长期效果3、研究总结阶段整理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小结研究方法五、研究成果及形式 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3.谈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负起责任,在孩子入学之始,为他踏上漫漫人生长路,迈出坚实的一步导航。 关键词:幼儿;转折;入学前教育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为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联系,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智力、体力的发展上没有很大差别,小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继续;而区别在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幼儿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转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准成人。

这对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所以,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差异,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学习培训,明确目标 新学期开始,首先对老师进行培训,组织大班的老师参观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和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座谈,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征询他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医生举办业务讲座,介绍幼儿心理卫生知识和幼教理论,进一步拓展本园教师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使老师更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教育原则,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通过反复调查,论证,修改了大班的一日常规及教学内容;其次,增加幼儿对学校的感性认识。

老师分期分批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并参与小学升旗、入队仪式,让幼儿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生活,然后请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与大班孩子进行交流、游戏,讲一讲自己入小学的感受。通过幼小互动,引起了幼儿对升入小学的热切期待,有目的地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我还明确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 二、重视幼儿的情商发展,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一般要有两方面的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问题实质上与一个人的情商有关,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上进心,能不断自我激励,能与他人融洽相处。为此,我着重培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如:幼儿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

我们除了挖掘教材有关有意注意培养的儿歌、故事,还创编了《课堂别学坏习惯》《这样做真不好》《课堂趣事》等儿歌,以及故事《咪咪钓鱼》《我知道》《糖果的故事》等等;其次,在大班开展每天读书半小时故事大王诗歌朗诵童话表演等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开展自我服务活动,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床铺,通过每周六的劳动,让每个幼儿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以及进行小种植活动等,逐步增强幼儿爱清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通过开展玩具大家玩我懂礼貌大拇指等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爱护别人的良好态度。从日常小事入手,向幼儿进行热爱集体,友好待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教育,让孩子学会交往,发展其社会性。

4.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不如意,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关键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信心加强法,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能做得更好;在区域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情境训练法,在大班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创设了一道道障碍,如七彩路、沼泽地、躲避猛兽、过小河等,让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榜样暗示法、精神胜利法、换位思考法、家园共育法等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该扰乱集体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秩序,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不能违反。

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喧哗;收玩具时摆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合作能力;如:体育游戏:赛龙舟,游戏开始时孩子两人一组→四人组→八人组→到最后十六人组,游戏充分体现多人合作、团队意识带给孩子的快乐。又如体育活动:舞动的丝巾,刚开始孩子一人舞动小丝巾,到四人舞动大丝巾,到最后全体孩子玩彩虹伞,孩子由个体→小组→集体逐层过渡,使孩子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三、把幼儿衔接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

4.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应放在首位。

而目前,经调查表明,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少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上小学后才是教育的开始。 2、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3、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才观等),只有这样家园在教育上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我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家长学校:由老师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或由园长、专家给家长授课,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层次的小型讲座,分别授课,并将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2)采用“家长教育家长”的方法:由幼儿园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请在该方面教育有方的家长摆观点、谈经验、作骨干发言,进行传经,让家长相互交谈、相互启发、取得共识。(3)开展丰富多采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家乐亲子游戏活动”、“水果品尝会”、“庆六一游园活动”等。

(4)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家长园地、家教杂志、广播等进行宣传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教育孩子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更新家长教养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通过阶段性的开放日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 (一)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1、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

2、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3、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

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

(二)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

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1、召开大班幼儿家长会:请小学低段教师来园给家长授课,《幼儿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观看录像,相互交流。2、家长。

5.谈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负起责任,在孩子入学之始,为他踏上漫漫人生长路,迈出坚实的一步导航。 关键词:幼儿;转折;入学前教育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为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联系,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智力、体力的发展上没有很大差别,小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继续;而区别在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幼儿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转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准成人。

这对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所以,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差异,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学习培训,明确目标 新学期开始,首先对老师进行培训,组织大班的老师参观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和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座谈,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征询他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医生举办业务讲座,介绍幼儿心理卫生知识和幼教理论,进一步拓展本园教师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使老师更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教育原则,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通过反复调查,论证,修改了大班的一日常规及教学内容;其次,增加幼儿对学校的感性认识。

老师分期分批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并参与小学升旗、入队仪式,让幼儿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生活,然后请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与大班孩子进行交流、游戏,讲一讲自己入小学的感受。通过幼小互动,引起了幼儿对升入小学的热切期待,有目的地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我还明确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 二、重视幼儿的情商发展,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一般要有两方面的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问题实质上与一个人的情商有关,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上进心,能不断自我激励,能与他人融洽相处。为此,我着重培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如:幼儿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

我们除了挖掘教材有关有意注意培养的儿歌、故事,还创编了《课堂别学坏习惯》《这样做真不好》《课堂趣事》等儿歌,以及故事《咪咪钓鱼》《我知道》《糖果的故事》等等;其次,在大班开展每天读书半小时故事大王诗歌朗诵童话表演等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开展自我服务活动,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床铺,通过每周六的劳动,让每个幼儿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以及进行小种植活动等,逐步增强幼儿爱清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通过开展玩具大家玩我懂礼貌大拇指等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爱护别人的良好态度。从日常小事入手,向幼儿进行热爱集体,友好待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教育,让孩子学会交往,发展其社会性。

4.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不如意,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关键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信心加强法,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能做得更好;在区域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情境训练法,在大班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创设了一道道障碍,如七彩路、沼泽地、躲避猛兽、过小河等,让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榜样暗示法、精神胜利法、换位思考法、家园共育法等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该扰乱集体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秩序,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不能违反。

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喧哗;收玩具时摆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合作能力;如:体育游戏:赛龙舟,游戏开始时孩子两人一组→四人组→八人组→到最后十六人组,游戏充分体现多人合作、团队意识带给孩子的快乐。又如体育活动:舞动的丝巾,刚开始孩子一人舞动小丝巾,到四人舞动大丝巾,到最后全体孩子玩彩虹伞,孩子由个体→小组→集体逐层过渡,使孩子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三、把幼儿衔接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

6.如何让大班家长配合做好家园共育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那么,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呢?怎样才能科学地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呢? 几年来我们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我们在课程的建构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工作中我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第一,在工作中我园教师做到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班级的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把家长和我们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

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第三,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操作的实践。

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言传身教、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

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

如在“海底总动员”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海底动物面具,孩子们对海底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海洋动物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种类、有的涉及它们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它们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海底动物的历史,主题活动的高潮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海底动物,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

四、新课程实施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不会自己准。

7.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负起责任,在孩子入学之始,为他踏上漫漫人生长路,迈出坚实的一步导航。 关键词:幼儿;转折;入学前教育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类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为幼儿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联系,就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智力、体力的发展上没有很大差别,小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继续;而区别在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和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幼儿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转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准成人。

这对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所以,为了减少幼小之间的差异,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学习培训,明确目标 新学期开始,首先对老师进行培训,组织大班的老师参观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和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座谈,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征询他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医生举办业务讲座,介绍幼儿心理卫生知识和幼教理论,进一步拓展本园教师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使老师更深入了解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教育原则,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通过反复调查,论证,修改了大班的一日常规及教学内容;其次,增加幼儿对学校的感性认识。

老师分期分批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并参与小学升旗、入队仪式,让幼儿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生活,然后请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与大班孩子进行交流、游戏,讲一讲自己入小学的感受。通过幼小互动,引起了幼儿对升入小学的热切期待,有目的地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我还明确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 二、重视幼儿的情商发展,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一般要有两方面的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问题实质上与一个人的情商有关,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上进心,能不断自我激励,能与他人融洽相处。为此,我着重培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如:幼儿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

我们除了挖掘教材有关有意注意培养的儿歌、故事,还创编了《课堂别学坏习惯》《这样做真不好》《课堂趣事》等儿歌,以及故事《咪咪钓鱼》《我知道》《糖果的故事》等等;其次,在大班开展每天读书半小时故事大王诗歌朗诵童话表演等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开展自我服务活动,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整理图书、玩具、床铺,通过每周六的劳动,让每个幼儿洗自己的手绢、擦桌椅,以及进行小种植活动等,逐步增强幼儿爱清洁、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通过开展玩具大家玩我懂礼貌大拇指等活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爱护别人的良好态度。从日常小事入手,向幼儿进行热爱集体,友好待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教育,让孩子学会交往,发展其社会性。

4.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不如意,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关键要顺其自然,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信心加强法,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能做得更好;在区域活动中设立小小展示台,孩子们可以在展示台上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情境训练法,在大班健康活动中设计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森林历险记,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创设了一道道障碍,如七彩路、沼泽地、躲避猛兽、过小河等,让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另外,还可以用榜样暗示法、精神胜利法、换位思考法、家园共育法等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该扰乱集体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秩序,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不能违反。

例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喧哗;收玩具时摆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竞赛游戏中增强合作能力;如:体育游戏:赛龙舟,游戏开始时孩子两人一组→四人组→八人组→到最后十六人组,游戏充分体现多人合作、团队意识带给孩子的快乐。又如体育活动:舞动的丝巾,刚开始孩子一人舞动小丝巾,到四人舞动大丝巾,到最后全体孩子玩彩虹伞,孩子由个体→小组→集体逐层过渡,使孩子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三、把幼儿衔接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

幼儿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小知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