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常识

2022-09-15 综合 86阅读 投稿:走心

1.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

2.地理会考知识点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

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

3.地理会考要求的知识点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 位置优越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4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二. 国土辽阔 1 S=960万Km2 (世界第三) 2 东南西北四个端点: 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尔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3 漫长的陆界(2万多KM),14个陆上邻国 4 我国的领海和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 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6 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三、级行政区划 1、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县(自治区、自治县、市) 3、乡(民族乡、镇) 4、民族自治 5、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 6、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第三节 众多的人口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 2、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8% 2、独特的民族风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 1、特点: 东低西高 东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级阶梯: 2、影响: 对气候: 对河流: 对交通: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2、主要的山脉 (1)山脉的走向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各种走向的山脉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地形区的界线。 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部主要为平原和丘陵,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地面积:约占1/3 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约占2/3 2、山区发展的优劣势 优势: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 劣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开发利用山区的注意点: •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 •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3、原因:纬度、地形 4、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标准:活动积温 (2)温度带: 自北向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要加上高原气候区(地高天寒)。

(3)温度带的分布: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基本重合,即秦岭—淮河一线。 2、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依据: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2、冬、夏季风的特性 冬季风:寒冷干燥 (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温暖湿润(形成我国的雨季)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划分标准:夏季风能否到达 (2)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特征: 季风区: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 4、灾害性天气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河流 1、内流河与外流河 判断依据:最终是否流入海洋 2、内流区与外流区 3、主要的河流: (1)内流河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特征: •水量较大,主要靠雨水补给, •汛期。

4.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学习当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来全方位的分析、解决问题,需要多多练习,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参加考试,并回答各种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快速、准确、完全解决这些难点?这要求我们了解并轻松解决这些难点,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问题能力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了解书本的关键--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种地理事问题都与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体的位置知识是初中地理的关键,位置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反映出来,如地理教科书,其中包含丰富的知识(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当中,需要知道书本是怎样描述各种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以及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并将两者结合,形成各种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线图,从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内容以及技能,明确每种现象的特征、位置、怎样形成以及其他要点,这样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绩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确回答地图、阅读地图等各种地理问题,例如,了解影响气候的原因、规律,还掌握了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数据,有可能根据相关气候数据、气候图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数据),变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点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可以详细的分析各个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76563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5.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

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

6.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

7.初二会考地理的知识点有哪些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首都是东京,经济:由于该国缺乏矿产资源,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成了加工贸易型的经济。

4.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

通用日语。 5.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是阿尔卑斯山系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岛。

6.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8.美国共有50个州和一个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亿(2000), 面积是937万km2 。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是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 11.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

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主的平原;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 12.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

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拉丁美洲的人种以混血人种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属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虾。

北极的主要动物有北极熊。俄罗斯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主要承担内河航运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14.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农业地区专门化和农业生产专门化。 15.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

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高原大陆”“热带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俄罗斯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东南沿海最为稠密。

人口有 1.70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东南亚的主要物产:稻米:缅(甸)、越(南)、泰(国)。橡(胶)油(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8.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恒河,另一条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内。

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达到10亿。

南亚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97%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20.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21.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中东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的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4.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严寒、烈风。

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该国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世界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有鸸鹋、袋鼠、鸭嘴兽、树袋熊、针鼹。

26.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27.南极的主人是企鹅。

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厚度多1720米。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28.南极科学考察的最好时间是南极的暖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这时正是南极的极昼(极昼、极夜)。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8万km2 。 29.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北美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北美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0.印度尼西亚的首都是雅加达。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1. 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

巴西有三种热带经济作物的产 量居世界首位,是咖啡、剑麻、香蕉、蔗糖。

8.地理会考知识点

这是我下载的,如果需要的话 ,给我邮箱我给你发过去 会考复习资料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随着天文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天体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慧星以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天体系统的各个级别: 河外星系 总星系 恒星世界 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 地球是一颗行星,太阳是一颗恒星,月球是一颗卫星。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 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是总星系。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⑴地球拥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宇宙环境(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且太阳很稳定)⑵地球自身条件优越: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存在的气温(表面平均气温为15℃)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中的引力并形成适于生命存在的大气层。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9.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10.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1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13.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14.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15.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影响降水量的多少);②对地球电离层有影响(会使无线短波通讯发生中断);③对地球磁场有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17.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方是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

1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已由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利用的阶段。 19.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而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间接观测阶段进入到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的阶段。

20.“天空实验室”是美国专门观测和研究太阳及日地关系的宇宙空间站。 21.宇宙资源有:①空间资源;②太阳能资源;③矿产资源。

22.人类利用人造卫星从不同角度观测地球及利用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等宇宙条件进行各种在地球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利用宇宙的空间资源。宇宙中的矿产资源主要储存在小行星上。

月球中有而地球没有的燃料元素是3He。 23.空间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而且体积越来越大。其对航天器有重大损害。

24.宇宙垃圾产生的原因有: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的垃圾等。 25.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 转 公 转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转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 期 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速 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1近快,7远慢 赤道线速度最大,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 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等 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分别向南北递减)、五带的形成等 26.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7.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 2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臭氧因能吸收紫外线而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吸收红外线而对地面有保温的作用;水汽和杂质也能吸收红外线。

29.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 3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散射。其中大部分可见光不被大气吸收而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天空云层越厚越多,反射越强,这使白天温度不太高,夜晚温度不太低。

31.太阳出来前天已亮,或太阳下山了天却还未黑,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尉蓝色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

32.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于地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也主要是来自于地面。 33.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34.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开形成的空气环流。 35.当地面受热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当地面遇冷的时候,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36.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7.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

地理会考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