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下地理必背的基础知识是那些
判断时要注意几条特殊的等高线,如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通视,反之为凸坡,不可视。
2.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相对高度即两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两地的海拔之差,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也可算出两地的温差。对于两海拔都是不定值的点,计算相对高度时尤其要细心推测。
如跨n条等高距为h的等高线的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为:(n-1)h≤H 3.等高线的疏密还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从而判断其开发利用方式。一般来说,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而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开发利用时就越要注意。
4.根据等高线判断通视问题:如果两地之间没有较高的山峰或山脊,或一个山坡为凹坡,则不影响这两地之间的视线,即可通视。 5.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点"的区位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 水坝应建在山谷的开口处,如果山谷为里大外小的口袋形,其出口处是理想的水坝坝址选择地。
6.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的线 一般而言,河流发源于河谷地区,因此等高线由小向大弯曲的地方可能发育河流;且河谷处的等高线越密集,河流的流速越快,该河段的水力资源就越丰富。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就越陡,因此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应尽量经过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建铁路、公路时,应选择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7.根据等高线确定面 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时,可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等,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布局方案,如等高线较为密集的山区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要便利且远离污染源。
8.根据等高线可绘制出地形剖面图,然后结合剖面图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 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不再详述,由于该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因此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判读时要注意: 1.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由于全球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如果自北向南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则表示纬度逐渐增大,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反之则是北半球。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和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并不相同,冬季时陆地上的温度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而海洋的温度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时情况刚好相反。
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 3.海洋中,等温线的分布较为平直,但如果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常会产生弯曲。
暖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因此根据大洋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出寒、暖流,再结合其他的一些信息,甚至可判断出具体洋流的名称。
4.根据等温线还可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这类图中等温线常与等高线平行。
等压线图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分析等压线图,一般包括: 1.判断高、低压中心及天气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大于四周,即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在高压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易形成阴。
2.公务员考试常考的地理常识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
对于常识的判断,我们不要把常识看得像之前那么沉重,其实常识在我们作答的过程中,应该成为我们快速和快乐之源。以前常识判断在应考的过程中讲过,要养成常识的习惯,常识的习惯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大家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66都没有看到2014年国考的大纲是什么样子的。基于我给大家讲的是常识模块,我就把常识模块2014年大纲的真面目放在这里,大家可以一目了然一下。
常识模块也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即使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大家要知道,我们读大纲是通过大纲表层的东西,挖掘考试背后更高效、更容易取得致胜成功的方法或途径。从这个角度来看,常识注重了向能力过度的考核。以前我们只是了解常识一出来,看范围有没有改变。其实我们现在应该往后压,因为随着公考逐年成熟和高端,要求非常高了。从这个层面我们在解读新大纲的过程中,我把今年的大纲从形式上,给大家归纳出来直接应对的方式,或者说应考的趋向。
从新大纲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只从表面的高密度的知识的考察,因为现在考察的是了解的认知点,其实是平时积累的能力。重要的是指向了考试的核心,考的是大家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也就是说告诉大家,实际上已经不再是知识密集型考试,是知识之上的素质能力、归纳、总结和判断的考核。而不是之前拿着常识模块的宝典,或者拿着模块的知识背,这已经没有用了。
从这个层面来讲大家要记住,我们在应考过程中要以能力为主,而不是记住了哪个知识为主,不再对常识的作答致胜性的作用了。建议从这个大纲应该读出来,剩下的几十天培养的是我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不要再背相关的知识了。
接下来看一下近几年的考试,我给大家做了图表性的分析,毕竟还有一部分的考生没有做过纵向的分析。这也印证了我们在考试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由范围考核进行了知识的相关测验。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真题做一个整体的回顾,考试范围没有变,但是考题的侧重点变了。2012年的真题较2011年有很大的飞跃,比如2011年考四大名著哪个作者是错的。2012年会考匾额和古迹之间的关系,这就说明在知识积累上进行了能力、引申能力的综合判断,而不是单项的考核。,这是2009年到2013年考试范围。我们下面复习的时候,也要把应考的侧重点做一个偏导。18:27
这是2009年到2013年常识考情的题量,不要不要相信说今年主要考察政治,或者说主要考察历史这样的说法了,不要把哪个方向、哪个学科门类作为一个重点、非重点。其实比例是差不多的,考核是很均匀的。这是我跟大家做的常识历年考试的分析,想通过大纲的面目,让大家在最后四十来天做应考层面的调整。
我们来看下一页。我最后的落脚点在这里,大家接下来应考的时候本着这样几个基本点。
第一,厚积薄发。真正考试的时候20道题,20道题可能涵盖你之前阅览的所有的知识,可能是隐性的。
第二,见多识广。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你看的任何一条新闻,无论是生活层面的还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层面的,在见到过程中有意识的拓展延伸更多的知识。
第三,以阅为主。大家不要再记知识了,以阅为主,能怎么看就怎么看。在常识的层面尤其是作答的层面,有一个相对恒久的方法,叫做第一印象认定法。只有你第一印象认定的常识答案是最有可能是正确的选项。所以接下来大家不要再背一些知识,不要求大家固化知识了,以阅读为主,多做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常识才能完成大纲的要求。
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3.公务员考试常考的地理常识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相对于其他板块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测查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题目难易区分度明显,考生知识结构背景不同,擅长的方向不同,于是总会遇见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中公教育专家对常识判断部分中的地理常识高频考点进行了整理汇总,供广大考生参考:/2013/11/23667.html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4.应该知道的地理常识有哪些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question/36449217/answer/676394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球的公转(周期、近日点、远日点)、自转(周期、方向、极地俯视图、晨昏线、时差)、黄赤交角、季节(为什么有季节、二至二分)。
地球的分层方法(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的温度、厚度、组成元素,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概念)。七大洲(或者说各个大陆)的相对位置、面积、大致的经纬度范围。
四(五)大洋的相对位置、面积、大致的经纬度范围。海洋中的洋流分布和走向(重点是五个大循环,分别在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洋流的分类(暖流、寒流/密度流、补偿流)和其对气候、渔业、航运的影响。
大洋中脊、主要岛弧和主要的海沟(秘鲁海沟、千岛海沟、马里亚纳海沟etc)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分布就大致知道了地球各大板块的边界及种类了。
气候的形成(海陆、维度、海拔)和分类(柯本气候归类法的长处和不足、我国通行的气候归类法的长处和不足)。地形如何影响气候(迎风坡、背风坡)。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盛行风带是怎么来的。季风是怎么来的。
主要气候大类的温度和降水量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萨凡纳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的基本概念。河流的相关概念(干流、支流分级、径流量、含沙量、流域、分水岭)。
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定义、形成原理和经典举例(荒漠、喀斯特、雅丹、峡谷、冰川、火山、丹霞)。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
大气层的分层及相关概念。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相关概念。
冷锋、暖风和降水的原理。主要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火山、地震、滑坡、洪水、飓风、龙卷风、泥石流、雷暴、冰雹、雪崩、森林大火 etc)的成因、防治和救灾常识。
特殊地理现象的基本概念,例如厄尔尼诺等。各大陆上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湖泊和河流。
大致知道位置和走向(面积)。亚洲: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天山、阿尔泰山、太行山、长白山、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安娜托利亚、扎格罗斯山脉、长山山脉、苏莱曼山脉、乌拉尔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图兰低地、塔里木盆地、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长江、黄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诺瓦底江、黑龙江、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塔里木河、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贝加尔湖、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
欧洲: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山脉、亚平宁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大高加索山脉、苏台德山;中央高原、苏格兰高地、梅塞塔高原;东欧平原、波德平原、黑海沿岸低地、里海沿岸低地;伏尔加河、顿河、北德维纳河、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多瑙河、维斯瓦河;里海、维纳恩湖、拉多加湖、奥涅加湖。 非洲:阿特拉斯山、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隆达高原、加丹加高原、玛塔贝莱高原、德拉肯斯山、艾哈迈尔山;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塞内加尔河、奥兰治河、赞比西河;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乍得湖。
大洋洲:大分水岭、弗林德斯岭、麦克唐纳山;大自流盆地;墨累河、达令河;北艾尔湖。 北美洲: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雪山、北美岭谷区、阿巴拉契亚山、奥扎克高原、马更些山脉、海岸山脉、阿拉斯加山脉、马德雷山脉、拉布拉多高原、布鲁克斯岭;美国中部大平原、滨海平原、大西洋沿岸平原、哈德逊湾平原;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格兰德河、哥伦比亚河、蛇河、圣劳伦斯河、马更些河、阿肯色河、俄亥俄河、科罗拉多河、萨斯奎哈纳河、纳尔逊河;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大盐湖、温尼伯湖、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拉那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逊河、巴拉那河、奥里诺科河、乌拉圭河、内戈罗河、圣弗朗西斯科河、托坎廷斯河;马拉开波湖、的的喀喀湖。 世界上重要的边缘海(珊瑚海、安达曼海、南海、东海、日本海、地中海、加勒比海、阿拉伯海、塔斯曼海、波罗的海、北海、白令海、红海、挪威海、巴伦支海、黑海、鄂霍次克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莫桑比克海峡、英吉利海峡、戴维斯海峡、德雷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朝鲜海峡)、地峡(苏伊士地峡、巴拿马地峡、克拉地峡)、岛屿(格林兰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岛、斯里兰卡岛、本州岛、马达加斯加岛、古巴岛、塔斯马尼亚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新地岛、火地岛、巴芬岛、西西里岛、北岛、南岛)、群岛(夏威夷群岛、加拉帕格斯群岛、阿留申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大安德烈斯群岛、巴哈马群岛、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
5.关于地理知识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
6.地理基本知识
在地球仪上,你可以看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这就是经纬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纬线。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没有画着经纬线。不过,你想要看到你所在地方的经线并不难:立一根竹竿在地上,当中午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候,竹竿的阴影就是你所在地方的经线。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在地图上,通过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都能画出一条经线和一条与经线相垂直的纬线。这样,就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来。怎么样才能够区别出这些经线和纬线呢?最好的办法是给每一条经线和纬线都起上一个名字,这就是经度和纬度。用经度表示各条经线的名称,用纬度表示各条纬线的名称。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叫西经。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在同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叫做0°纬线。从赤道向北度量的纬度叫北纬;向南的叫南纬。南、北纬各有90°。北极是北纬90°。
由于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所以,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都表示南北方向。纬线都表示东西方向。经线和纬线互相垂直、互相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我们在阅读地图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经纬网来辨别方向,也可以判断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经线和纬线还可以把地球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半球。象切西瓜一样,把地球沿赤道切开,赤道以北的半球,叫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叫南半球。如沿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把地球切开,由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的半球叫东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线,也称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纬线: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经纬线的来历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制一幅“世界地图”。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与日照长短都很相仿。于是作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划出了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后来,长期担任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埃拉托斯,测算出地球的圆周是46250千米,他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克罗狄斯·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做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此,托勒密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和观测点的经纬度,编写了8卷地理学著作。其中包括8000个地方的经纬度。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描绘出来,他设法把经纬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图”。
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
正确地测定经纬度,关键需要有“标准钟”。制造准确的钟表在海上计时,显然比依靠天体计时要方便、实用得多。英国约克郡有位钟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第五台只有怀表那么大,测定经度时误差只有0.54公里。与此同时,法国制钟匠皮埃尔·勒鲁瓦设计制造的一种海上计时器也投入使用。至此,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终于初步得到了解决。
南北回归线就是南纬北纬纬度为23°26′的那条纬线
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大约在南纬23度26分,与纬度线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度26分附近和北纬23度26分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