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速公路地理小常识

2022-07-25 综合 86阅读 投稿:欺负我

1.汕头的地理知识

气候: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农作物:番薯、玉米、水稻、荔枝、香蕉等。

标志建筑:

80年代以前:小公园、红砖楼、海滨广场

90年代前后:海滨路、金凤坛、电视塔、标志塔、三身人、龙湖政府前三支叉

现在:林伯欣广场、海湾大桥、金凤坛、电视塔、标志塔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了解地区: 利用地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自然条件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例举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并指出其分布;了解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及两极地区的科考与环境保护。 3.走进国家: 读图说出该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该国家的特有的自然现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出交通运输的特点和主要城市、居民。 4.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和资料,叙述区域的位置、范围,描述地形类型及特点。叙述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归纳气候特征;叙述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5.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叙述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6.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知道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料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区域地理中重点掌握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澳门、湖南省区域地理内容。 湖南省的地理内容包括: 地理位置;现行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地势特点、地形区的分布;洞庭湖对水量的调蓄作用和历史变迁,湘、资、沅、澧四水和主要水电站;境内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著名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和工业生产概况;具有地方特色的主要农副产品;“有色金属之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长株潭一体化;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特点;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复习保管楼主成功PASS。加油!!!

2.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重点

必修二部分(高一)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

3.地理方面的知识: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

中国铁路已覆盖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营业里程71898公里,超过1998~2002年7万公里目标近2000公里,较新中国建国初期增长2.5倍,居亚洲第一位。由京沪、京哈、沿海、京九、京广、大湛、包柳、兰昆“八纵”和京兰(藏)、煤运北、煤运南、陆桥、宁西、沿江、沪昆(成)、西南出海“八横”组成的“八纵八横”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

资料来源:铁道部网站

交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05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190万公里,高速公路将接近4万公里。"十五"期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新增高速公路2.4万公里,16个省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1000公里,平均每年比"九五"期间新增1000公里高速公路。"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的同江至三亚、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上海至成都、北京至沈阳、北京至上海及西南出海大通道全部建成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我国横贯东西、直通南北的公路快速运输网基本形成。

资料来源:交通部网站/05qita/jiaotongfazhanzs/t20051125_28527.htm

4.告诉我些关于北京地理位置、特点

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市界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至41”03',东经115”25'至 117”30'。北京市区坐标为:北纬39.9”,东经116. 3”。各郊区、县的地理坐标为:房山区,北纬 39. 6”,东经115.9”;门头沟区,北纬39.6o”,东经115.9;大兴县,北纬39.7”,东经116.3”;通县,北纬39.8”,东经116.6”,顺义县,北纬40.l”,东经116.6”;平谷县,北纬40 1”,东经117.1”昌平县,北纬40.2”,东经116.2”;怀柔县,北纬40.3”,东经116.6”;密云县,北纬40.3”,东经116 8”;延庆县,北纬40.4”,东经115.9”。

北京市境东至密云县墙子路、平谷县靠山集、通县西集镇一带,与河北省、天津市接界;西至延庆县海陀山、门头沟区灵山、与河北省接界;南至房山区长沟峪、大兴县礼贤镇附近,与河北省接界;北至密云县古北口、怀柔县石洞子、延庆县白河堡一带,与河北省接界。东西宽约160公里,南北长约176公里。全市总面积 16807.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积1041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面积639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根据北京市的规划,市区的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其面积为750平方公里。

5.急

这些就是考试重点常考点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5页图1-1-3):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时间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口迁移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发 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 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口迁移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迁入地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 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发展”角度 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 当多开发的资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 近:公路 铁路 高:铁路 远 航空 大 运费 铁路 量 水运 低:水运 水运 小:航空 〔思考〕①广州某热电厂向秦皇岛订购了20万吨煤( )②淄博炼油厂所使用的胜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汉到郑州探亲。

6.初中地理的重点知识

地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

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

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7、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

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

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7.关于地理的小知识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_____________中心。_____________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_____________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北京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河流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到_____________。 北京皇宫的城市格局是“_____________”字形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3、北京有着无数名胜古迹,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其中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_____________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_____________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5、香港由_____________、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_____________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_____________”政策,祖国内地实行_____________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_____________制度。

7、香港人多地少,“上天”—— _____________,“下海”—— _____________,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8、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_____________中心、_____________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_____________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9、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以香港表现得最为明显。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香港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0、转口贸易是指从一国购进商品后,不在本地销售,而直接卖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形式,_____________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11、台湾省包括_____________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_____________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______海,东临____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__海,西隔台湾海峡与_____________省相望。

8.高二世界区域地理复习重点知识 (详细)

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 农业生产的位置(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产高,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 我国呢?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3) 市场广阔(4) 地广人稀(5) 机械化程度高(6) 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 地广人稀,地价低(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导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导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企业家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三.环境效益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

9.

在北京的发展建设中,遇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问题,如沙尘暴天气、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和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北京市的发展.针对交通拥挤问题,北京市政府调整了多个方案,如:调整上下班时间,错开人流和车流高峰,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同时实行限制轿车数量,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多修立交桥和大型停车场,多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措施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而商贸中心聚集增加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现象.

故选:C.

10.地理高中地理的知识提纲详细一点急需拜托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二 区域地理 知识总结 典型例题 习题 一、知识总结 Top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

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

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 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

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

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

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 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

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

北京高速公路地理小常识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