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常识性考题

2023-01-06 综合 86阅读 投稿:悬疑情

1.高中地理常考的题目有哪些

具体题目肯定没人知道的啦,知识点倒是可以总结如下: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

2.高中地理要点知识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

3.有关高一地理的基础题目、、

1、宇宙中基本天体指恒星和星云,因为宇宙的大多数天体都是在这两种天体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演化而成的,夜晚的满天繁星主要是恒星。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既可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按级别由高至低可以分为:(1)最高级:整个宇宙既总星系;(2)第二级:银河系与河外星系;(3)第三级:恒星系(如太阳系);(4)第四级:行星系(如地月系)。其中第一级和第二级无法确定某一个具体的天体是中心天体,第三、四级中心天体是指系统内天体共同绕转的那个天体,如太阳系中的太阳、地月系中的地球。不包含太阳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可以理解成就是宇宙。3、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外部结构自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光球中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色球中有耀斑、日珥,日冕中有太阳风。太阳活动的标志主要是太阳黑子和耀斑,其周期相同,大约都是11年。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4、中学地理中涉及的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等天体太阳系中均有,不包括的太多了,如星云。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主要指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八大行星分类有多种,中学地理教材中就涉及了一种划分,即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冥王星的轨道、周期等既有与行星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于行星的地方,例如其轨道的偏心率过小、轨道与其它大行星轨道相交等,因此最终将其列为矮行星,排除在大行星之外。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4.【高一地理知识】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

5.高中地理系统知识复习已经归纳的

高中的地理一直是我的强项,首先声明哈!无论考试难度怎样,我都没有下过80哦!!虽然现在上大学,大部分具体的知识忘记了! 这是我记忆中经常会考的,你瞧瞧吧! 不清楚你是文科的地理,还是素质教育那种全部都要考的? 地理要学好,1、首先你除了记住最基本的关于地球自转公转那章节的地理位置,还要理解并会运用,这是以后知识的铺垫。

尤其是在问你某个地点何时日出日落,再加上不同节气,气候判断这个地方是哪儿 2、对于不同气候的成因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是如何运动造成的你要理解,且不同气候呈现不同的特点必须记住!尤其是地中海气候、日本西边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洋流的流向,渔场的形成,尤其是世界4大渔场,其中以秘鲁较特殊,是上升流形成 4、对于日出日落的位置判断,不同节气时的日出日落,如春秋分日,夏至冬至,记住此时南北回归线,赤道的时点 5、不同的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6、河水运动中的冲刷方向,记住水流向右的力道要重些,但除了在某些河道凹进去的地方是直接冲刷的 7、一些人文地理知识是死记硬背加稍微理解就行了 8、板块的运动必须记住,尤其是断裂的板块,如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断裂板块,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9、掌握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如滑坡的条件,地震,泥石流等 10、要几组不同气候下的植被的特点,以便有利的做出判断 11、还要记住不同国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那的三个半岛,最近很热门的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国家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等 12、还有我国沿海的大概形状,南海方面的资料可以多看看 13、印度洋的洋流,是否顺风逆风等 14、各种洋流的名称等。还有一些就看你们今年的热点咯和你们老师的讲解,还有一些知识在书中,若是我的话,我会认真仔细的拉一片书本,一字一句的来! 好运咯! 这也是我给其TA人的答案,是我自己的经验哦 另外考试时遇到纠结的题,就第一印象,不要爱考虑太多。

如果你学的不是很通透,纠结的话会撤出许多知识点一道题,这样你就更拿不准了! 你也可以先选一答案,在旁边做上记号,试卷做完后还有时间,就在来看纠结的题 这也是我的经验,如果你地里较好,遇到一题你不是很懂,但又觉得你能做对,只是要花很多的时间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的,我当初就是。

6.高一地理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7.高中地理知识答题模式的文档

8 ①.全面性原则。

既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不矛盾多说。首先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并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如:① 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② 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③ 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 宗教、军事(国防)等。

②.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一般会是考察的重点,一定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的推理,同时要根据空间位置找出区域特征,既时空兼顾加以判断。

③.区域性原则。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同时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区位问题模式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和技术三方面来答。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社会因素——国防、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因素——与风向、水源有关;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其中影响工业的区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技术的进步对人文事象的区位变化有重大影响。 ⑴.农业区位:①农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分析某一区位因素对某种农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分析具体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各区位要素浅析如下: a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b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 同)。

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c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d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e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f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⑵.工业区位:①工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判断某类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二是结合实例考查某一工业区的主要区位,三是根据已知区位因素,选择某一工业的合理区位,四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性。

各区位要素浅析如下: a资源——工业宜建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什么原料,适宜发展什么工业。 b水源——靠近水源地,以便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还可获得廉价的水运)。

c 地形——选择在较平坦开阔的地形区内,发展前景广阔。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d交通——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职工的上下班。 e环境——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 f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g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h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i社会协作条件(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 ⑶.城市区位:①城市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判断某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二是结合区域环境综合分析某一城市(群、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三是从微观的角度,对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合理配置做出分析和评价,特别是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合理选址问题。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和农业基础。

⑷.交通区位:(1)交通线(点)区位分析的能力要求:一是根据影响交通线(点)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正确的线(点)选择,二是结合区域环境信息对某一交通线(点)的选择进行区位分析与评价。 ①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a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b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 c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

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航运价值高低分析、航道条件分析 10 如:西欧莱茵河航运价值高原因分析①航道条件优越:(温带海洋性气候)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河宽水深,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西欧平原地形)水流平缓②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 注意:能比较亚马孙河和尼罗河及乌拉尔河与莱茵河的航运价值的差异原因 ②交通站点的区位分析: a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b港口:社会经济条件。

8.高一地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

地理高一常识性考题

声明:沿途百知所有(内容)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